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和哲学命题(44个,写作学习参考)范文

VIP专免
2024-02-22 999+ 23.74KB 14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和哲学命题(44 个,写作学
习参考)
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和哲学命题
1.西周伯阳父: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
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注:周人用两种不同性质的阳气和阴气来解释四季的变化和万事生灭。阴
阳二气相互协调,配合有序,流转正常,就风调雨顺,否则就要发生灾难;把
阴阳看作天地之气,认为发生地震的原因是阴阳二气失去了平衡。属朴素唯物
主义。
2.西周史伯:“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
归之。若以同裨(益)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
百物。”
注:史伯强调只有相互差别、矛盾、斗争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动力,完全相
同反而不利于事物的发展,属于朴素辩证法思想。
3.史墨:“物生有两,……体有左右,各有妃耦(配偶)。”
注:不同的事物互相结合才能产生百物,如果同上加同,不仅不能产生新
的事物,而且世界的一切也就变得平淡无味。属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
4.春秋时代齐国的晏婴和齐景公曾讨论了“和”与“同”的问题,晏婴解
释说,如果在水中加上水,那么还是水的味道;如果弹琴,弹出相同的音调,
不会产生出乐声,还是单一的音调,这就是“同”。如果在水中加上鱼、肉和
各种作料,再加以烹调,这样就可以做成一种与水味完全不同的鲜美的汤;音
乐也是这样,只有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
周疏等声音相成相济,才能成为一曲动听的乐曲,这就是“和”。晏婴所说的
“同”就是简单重复;所谓“和”就是对立面的掺和。
注:揭示了矛盾的对立面,相互存,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包含着
证法的因素。
5.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善己。有无
相生,难相成,长短相,高下相,音声相和,前后也。”反
道之动。
注:矛盾的双方相互存,动事物的发展,对立面的存在和发展是
事物发展的动力。可命题包含了丰证法思想。
6.《老子》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
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说:“曲则全,
新。”
注:于事物发展定程度都相反的方向转化,因此《老子》
以否法来达到肯定的,属于代唯主义辩证法。
7.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绳绳
不可,复归于无物。”
注:万物生成于“道”,复归于“道”,也可以说就是经历了一个
有,再无的过,属于客观主义辩证法。
8.老子提出:“不出天下;不窥牖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
。”
注:属于唯主义先论。
9.孔子语.货》出“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天何言
?”
注:天虽然,无声无宰着的一切生死福祸操纵着
自然界四时的变化和万事万物的生灭。可见孔子心目中天是有意志的天,属于
客观主义。
10.老子说:“,不以成,不以灭。”
注:认为小变化积累引起巨大的变化。属于代朴素辩证法。
11.:“三表?子子言曰:有,有原之,有用之。于
何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原之下原姓耳曰之实;于用之
(发)以为刑政其中国家百人民之利。”
注:他的一个标准以过去的间接经验做为衡量真伪标准,因而强
调了逻辑的作用;他的二个标准多数人的直接经验作为真理标准
属唯物主义;他的第三标准意从社政治检验知识真假
论的好坏,主张从果的一去检验,属唯物主义。
12.《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则阳,阳则阴。”
“阳,阴。”
注:揭示了矛盾的对立面,相互存,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属于代朴素
辩证法。
13.《庄子.天下:“一日取,万世不。”
注:有之中有无,说明宇宙微观的无性,属于代朴素辩证法。
14.庄子:“人之生,气之也,……是其所美神奇,其所恶者臭腐
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
注:气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人之体、生命是气凝聚的结果,人的生
是气的变化,人死即交归于大自然,属于代朴素唯物辩证法。
15.孙龙:“物白焉其所,物坚焉其所,不定者兼恶乎
注:他认为,“”的性质可以不与“联系在一,而为其物所
有,甚至也可以不与一切物联系在一而为存的“”。
16.孟子说:“耳目不思,而于物。物物,则已引之而矣。
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天之所与我者。”
注:属于贬低感性认的唯论。
17.孟子说:“尽其心知其性,其性,天矣。”
摘要:

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和哲学命题(44个,写作学习参考)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和哲学命题1.西周伯阳父: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注:周人用两种不同性质的阳气和阴气来解释四季的变化和万事生灭。阴阳二气相互协调,配合有序,流转正常,就风调雨顺,否则就要发生灾难;把阴阳看作天地之气,认为发生地震的原因是阴阳二气失去了平衡。属朴素唯物主义。2.西周史伯:“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益)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注:史伯强调只有相互差别、矛盾、斗争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动力,完全相同反而...

展开>> 收起<<
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和哲学命题(44个,写作学习参考)范文.docx

共14页,预览5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 14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