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篇)关于“内卷与躺平”主题调研材料报告汇编
![](/assets/c1cb3888/images/icon/s-docx.png)
VIP专免
2024-02-20
999+
42.45KB
79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关于“内卷与躺平”主题调研材料报告汇编
(3篇)
网络“躺平”现象与青年奋斗精神培育
“躺平”是 20xx 年最火的网络流行语,也是 20xx 年最值
得关注的网络现象。通常理解,所谓“躺平”,是指一部分青
年在社会“内卷”下,在所承受的压力突破个体心理临界时,
选择放弃努力、消极逃避的精神或行为状态。网络是现实
生活的“折射镜”、青年心态的“晴雨表”、社会舆论的“放大
器”。网络“躺平”现象的发生发展,立体而真实地投射出“内
卷”的现实样态,直观而生动地反映出青年的集体心理,广
泛而深刻地影响着舆论的发展走向,是反思“内卷”、观照青
年、洞察舆论的重要窗口,也是“内卷”治理、青年发展、舆
论引导的重要课题,具有重大研究价值和现实研究意义。
目前,关于“躺平”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大众媒体和自媒体
上,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较为鲜见。为此,本文将在社会
“内卷”语境下,梳理“躺平”的网络图谱,分析网络“躺平”现
象投映的青年心态,剖析网络“躺平”现象孕生的社会土壤,
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网络“躺平”现象应对的策略要点。
一、“躺平”的网络图谱
一般而言,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交流的特定语境中产
生的,并在网络使用和流行的过程中逐渐脱离原初场景,
形成相对稳定的含义。相较于其他网络流行语,“躺平”的网
络流行具有极为显著的过程性和关联性特征。历时性考察
可以发现,若干与“躺平”意思相近的网络流行语反复流行,
与“躺平”形成网络接力;共时性考察可以发现,若干与“躺
平”逻辑相关、与“内卷”意思相近的网络流行语同步流行,
与“躺平”形成网络共振。“躺平”“内卷”以及相近、相关的网
络流行语共同构成了“躺平”的网络图谱。
1.“躺平”的网络走红
在网络上,“躺平”一词最早可追溯到 20xx 年出现的饭圈
词语“躺平任嘲”,意思是“自家偶像做错了事,粉丝闭麦任
人嘲讽”。比如,“自家爱豆(idol)衣服穿丑了,就不要责
怪造型师,躺平任嘲吧”。在饭圈中,“躺平任嘲”作为粉丝
们圈地自萌的用语,语义重心是“任嘲”,“躺平”作为一种姿
态表示,只是一种形象表达无奈、服气、不回应、不反抗
不刚不:"、任人嘲讽的语言学修辞,并不具有太多的社会
学意义。
20xx 年x月,百度贴吧“中国人口吧”中发表了一篇题为
《躺平即是正义》的帖子,作者“好心的旅游家”讲述了自己
如何在充满竞争和忙碌的世界中后退的躺平生活和躺平哲
学,“两年多没工作了,也没觉得哪里不对;每天只吃两顿
饭,解决食物问题就是解决一切;每月花销控制在200 块以
内,没钱了,一年也就工作个一两个月;日常就是家里躺
外面躺,像闲散的猫猫狗狗一样躺”,宣称“躺平就是我的智
者运动,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这篇帖子以“躺
平”来表征一种不工作、不消费、不社交的精神或行为状态,
赋予了“躺平”特定的社会学意义,迅速引起网民围观,引发
全网讨论,并且讨论的范围和深度远远超出了帖子本身—
年轻人该不该躺平?年轻人躺平可耻吗?如果奋斗有希望
谁会躺平?躺平是等死,不躺平是猝死,怎么破?反正都
是穷,何必穷得那么累?“内卷”之下,如何看待“躺平”?用
“躺平”对抗“内卷”真的有效吗?“内卷”or“躺平”,年轻人的出
路只有这两条吗?普通网民、网络“大 V”乃至《人民日报》
官微、《光明日报》官微等媒体也都参与进来,“躺平”一词
迅速走红网络。
2.“躺平”的网络语系
实际上,“躺平”一词并非横空出世,在“躺平”火起来前,
网络上已反复出现过形形色色意思相近甚至相似的网络流
行语,各自火了一段时间,有的至今仍在流行。譬如,20xx
年的“逃离北上广”,20xx 年的“神马都是浮云”,20xx 年的“蛋
定”,20xx 年的“屌丝”,20xx 年的“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
20xx 年的“葛优躺”,20xx 年的“低端人口”“丧”,20xx 年的“三
和大神”“佛系青年”,20xx 年的“985 废物”等。尽管这些网络
流行语各有各的原初场景,所表达的意思、情绪与“躺平”不
尽一致,但或多或少都与“躺平”有所交集,或浓或淡都有
“躺平”的痕迹,可以将之统一归为网络流行语中的“躺平”语
系。
在“躺平”语系中,先前出现的各种网络流行语大多有着
特定标签,或是区域标签如北上广、三和,或是身份标签
如第三代农民工、码农、大学生,或是情绪标签如淡然、
无奈、自嘲,一般仅指涉特定群体,适用特定场景,表达
特定情绪,多数网民则是以看客的身份在参与,以娱乐的
心态在使用。然而,“躺平”一词的出现,彻底抽离了区域、
身份、情绪等特定标签,精准击中了青年的集体痛点,令
青年群体的每一个人都仿佛感同身受,在受众上导引了各
群体的快速汇流,在情绪上激起了各群体的强烈共鸣,一
举成为“躺平”语系的“总代言”。“躺平”语系衍化的过程,是
情绪强化的过程,是群体互动的过程,是意义赋予的过程
是认知趋同的过程。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 xx 年来网络流
行语“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快速更迭中,“躺平”语系的网络流
行语翻新出现、反复上榜、持续走红,警示其“所反映的问
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未能得到妥善解决,一种普遍情
绪始终弥漫在社会生活中”。
3.“躺平”与“内卷”的网络共振
在“躺平”的网络热议中,“内卷”是一个如影随形的话题。
所 谓 “ 内 卷 ” , 本 初 作为 一 个 学术 名 词 “ 内 卷 化”
(involuon),是 xx 人类学家xxx 和xx 分别用以描述一定
的文化模式和农业生产,意指“系统在外部条件受到严格限
定的情况下,尽管内部不断精细化和复杂化,但却难以达
到更高水平、跨入更高阶段的过程”,即“无法达到质变的量
变”。
20xx 年,随着“有的人骑在自行车上看书”“有的人宿舍
床上铺满了一摞摞的书”的图片刷爆大学生的朋友圈,“内
卷”一词开始流行于各领域、各系统,用以表达陷入内耗、
恶性竞争、付出更多努力但却收获不变甚至更少的社会现
象,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焦虑、痛苦的社会情绪。回溯网络
流行语的演变,“躺平”有其“躺平”语系,“内卷”也有其“内卷”
语系,包括 20xx 年的“蜗居”“蚁族”,20xx 年的“鸭梨”,20xx
年的“伤不起”“悲催”,20xx 年的“亚历山大”,20xx 年的“女汉
子”“人艰不拆”,20xx 年的“蓝瘦香菇”,20xx 年的“我太难/南
了”等。
关于“内卷”的网络讨论,触及“躺平”的现实背景、社会
根源等深层次问题,自然而然地纳入并深化了关于“躺平”的
网络讨论。在“内卷”与“躺平”的关联讨论中,“因为‘内卷’所
以‘躺平’”的因果逻辑快速建立,“‘内卷’不死‘躺平’不已”的舆
论基调广泛凝成,“内卷”与“躺平”为因为果、强烈共振,更
加聚集了社会上对“内卷”与“躺平”的目光关注,激发了对“内
卷”与“躺平”的情绪释放,深化了对“内卷”与“躺平”的深入思
考。一定意义上讲,“内卷”与“躺平”作为社会现象、网络现
象,“内卷”更多地属于社会存在层面,“躺平”则更多地属于
社会意识层面,在观察网络“躺平”现象时,“内卷”具有比“躺
平”本身更基本、更现实的意义,认清“内卷”方能理解“躺平”,
消除“内卷”方能拯救“躺平”。
二、网络“躺平”现象投映的青年心态
网络流行语是青年心态的“风向标”,直观地反映着一定
时期内弥散在青年群体中的心境状态,包括青年的认知、
态度、情绪、价值观等。在社会“内卷”语境下,透过网络
“躺平”现象,可以感知青年释放压力、对抗焦虑的情绪宣泄,
青年申明诉求、陈述主张的意见表达,青年填充真空、重
建自我的行动自觉。
1.青年释放压力、对抗焦虑的情绪宣泄
当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既给青年带来了丰厚红利
也给青年带来了沉重压力。一方面,高企的房价、高昂的
生活成本成了青年不能承受的生活之“重”;另一方面,
“996”“007”“末位淘汰”“非升即走”,各行各业、各式各样的
“内卷”成了青年不能承受的精神之“痛”。面对生活之“重”与
精神之“痛”的双重重压,青年高度敏感而又无比清醒,焦虑
痛苦而又无力改变,“努力无用那便不再努力”“付出无果那
便不再付出”的负面情绪在青年中悄然累积和郁结,形成了
一种潜在的普遍情绪、集体心理和认知倾向。此时,网络
上“躺平”一词的出现,极大地迎合了青年身心俱疲之下想要
逃避的心态,刺激了青年压抑已久之后想要发泄的冲动,
满足了青年身处“内卷”之中想要突围的需要,一下子打开了
青年情绪淤积的“闸口”,扣动了青年情绪释放的“扳机”,点
燃了青年情绪爆发的“引线”,迅速在青年中引起共情共鸣、
形成群体极化,在网络上酝酿演化成一种现象级的群体情
绪—“我‘躺平’了,生活你来吧!”
青年所宣称的“躺平”,只是口头“躺平”而非行动“躺平”,
他们并非真的不工作、不消费、不社交,他们仍在努力,
仍在奋斗,仍在追逐梦想,“躺平”只是青年自娱自乐、自嘲
自解的一种方式而已。xxxx—xxxx 年,北京常住人口、“北
漂”仍然在以 xx 万人/年、xx 万人/年的速度增长,“逃离北上
广”并未真的逃离。xxxx—xxxx 年,研究生报考人数从xxxx
年的 xxx 万人增长到xxxx 年的 xxx 万人,年均增长近xx%,
“佛系青年”并未真的佛系。“声称要‘躺平’的年轻人,总在黎
明被自己设的闹钟唤醒”。可以判定,目前阶段“躺平”主要
呈现为一种网络情绪、网络现象,并未现实化为社会行动
社会现象,青年仅以“躺平”作为释放压力、对抗焦虑的情绪
宣泄—以“躺平”来宣泄“我累了”“我做不到”“我卷不动了”的负
面情绪,来对抗“你要努力”“别人都行,你怎么不行”“别人都
这样,你怎么不这样”的社会裹挟和环境规训,以此激活心
理防御机制,减轻心理焦虑和精神压力,促进心理韧性,
恢复心理平衡,实现自我激励。
2.青年申明诉求、陈述主张的意见表达
每一代青年都有每一代青年的意见表达要求和意见表
达方式。前互联网时代,青年以大众媒体为主要载体参与
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讨论,包括真理标准问题、潘晓来
信、西方社会思潮热、读书热、邓小平南方谈话等,这一
阶段青年的意见表达是间接的、“代议制”式的。进入 xx 世纪,
互联网的普及、自媒体的兴起,为青年意见表达提供了平
等、开放、便捷的平台,“人人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有麦克
风”,每个青年都能通过自媒体工具参与社会事务,对社会
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就切身利益表达自己的诉求。网络
已经成了当代青年意见表达、汇聚、协商、发酵的“民间舆
论场”。网络“躺平”现象,正是青年关注社会和现实、表达
诉求和主张的一个典型现象。
“言语活动是心理的和社会的想象世界的一面镜子,它
在所有层次上都能忠实反映心存欲望的说话者的种种向往”。
观察网络上关于“躺平”的讨论,无论是青年对所面临的现实
问题的写实性描述,还是青年对所承受的诸种压力的情绪
性宣泄,抑或是青年对问题解决方案的建设性建议,抛开
情绪层面的因素,其深层次的含义在于以话语的方式表达
意见、进行抗争,呼唤社会关注青年境况、回应青年诉求
吁求社会破解“内卷”困局,纾解焦虑情绪,一言以蔽之,即
为青年成长发展创造健康友好的社会环境。尤为需要注意
的是,“在互联网上,话语抗争本身成为一种行动,利益相
近的人们在线上集合,通过网络传播信息、申明主张。换
句话说,网民用‘说’的方式完成对生活问题的修正和解决”。
青年以“躺平”所进行的话语抗争,已从起初的娱乐性的戏谑
表达逐步转变为当下的抗争性的严肃叙事,一定程度上已
经具有了行为抗争的意义,是虚拟化的行为抗争。从公共
危机管理的视角看,必须透视网络“躺平”现象的本质,接收
网络“躺平”现象的信号,把握青年所表达的意见、诉求、主
张,积极回应、主动作为,以此避免青年话语抗争的继续
蔓延、持续发酵。
3.青年填充真空、重建自我的行动自觉
青年在以“躺平”进行外部性抗争的同时,也在进行深刻
的内部性反思,重新审视社会与自我,重新思考过去与未
来。在现实语境中,“高学历=高收入、多付出=多收获”的生
活经验被证伪,吃苦耐劳、顺从忍耐、出人头地的思维定
式被打破,进大城市、进大企业、进体制内的传统路径被
质疑,观念与现实的对立,选择与现实的矛盾,冲击和颠
覆了青年的传统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在青年中造成了生
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选择“真空”。面对选择“真空”,青年从
社会-个体的自变因变关系出发,重新定位“我与他人”“我与
社会”的关系,重新思考“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重新进行
生活方式的选择和规划,超脱社会裹挟,走出路径依赖,
摒弃丛林法则,打破纳什均衡,尝试选择符合实际、适合
自己的生活方式,尝试选择“低姿态”“高品质”的“慢生活”。
青年的“躺平”,不是“不努力了”,而是“不再简单地按照
你们要我努力的方向或方式努力了”。在这个意义上,青年
选择“躺平”,不是一种“自我投降”,而是一种“自我觉醒”,
在姿态上“躺下去”了,在心态上“站起来”了,展现出重建自
我的先锋姿态。青年在“躺平”思考中重建生活哲学,不再盲
目渴求所谓成功,更加注重自我实现;不再片面追逐物质
财富,更加注重精神满足;不再跟风参与社会竞争,更加
注重赛道选择;不再简单讲究生活配置,更加注重生活意
义;不再轻易受到外界干扰,更加注重独立思考遵从自己
的内心选择,发掘自己的独特潜质,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
青年“躺平”之下重建的生活哲学,“是一种超脱科技主义和
消费主义捆绑后的‘俭朴主义’的回归,也是一种内心‘物朴’的
满足感及其平和心态的回归,表达了对慢生活或简单生活
的一种信念”。“内卷”,看似是“资源”之卷,实则是“心态”之
卷;打破“内卷”,不仅冀望外部性的社会治理优化,更加需
要内部性的生活哲学重建。正如北京大学教授姚洋所言:
“政府和社会应该、也可以做一些事情,降低整个社会的竞
争压力,但是,要最终摆脱‘内卷’,还得靠年轻人自己”。
三、网络“躺平”现象孕生的社会土壤
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
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网络“躺
平”现象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现实根源。一方
面,网络“躺平”现象及其所投映的青年心态,是观察和理解
中国社会“内卷”现实与发展变迁的重要窗口;另一方面,必
须结合中国社会“内卷”现实与发展变迁,才能深刻理解网络
“躺平”现象及其所投映的青年心态。
1.资源稀缺的现实发生与制度藩篱的局部存在
在网络“躺平”现象的深度讨论中,主导性的舆论基调认
为,社会“内卷”是青年“躺平”的根本原因。毋庸讳言,当代
中国社会客观存在着“内卷”问题,特别是在青年集聚的教育、
就业、职场等领域中“内卷”问题尤为突出。中国社会“内卷”
问题何以发生?从微观社会系统考察,尽管各系统的“内卷”
问题表征不同、成因各异,其共同根源是“僧多粥少”,其基
本原理是“通货膨胀”—由于作为“回报”的特定社会资源的稀
缺,导致作为“投入”的分数、学历、工作等的贬值。从宏观
社会系统考察,中国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发展,一方面人们
的需要层次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社会的供给水平还没跟上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
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由此,“内卷”问题的根源
在于人的需要与资源稀缺的矛盾。需要的不满足态是绝对
的,需要的满足态是相对的,资源的稀缺态是绝对的,资
源的不稀缺态是相对的,人的需要与资源稀缺间的矛盾存
在于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从这个意义上讲,“内卷”必然存
在于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只是程度有轻有重而已。
“内卷”的客观存在,并不能确证一切“内卷”现象的必然
合理。“唯分数”对学生的“贴标签”,“唯xxx、xxx”对求职者的
学历歧视,“xxx”工作制对《劳动法》的公然挑战,论文“计
件制”对科研水平的扭曲评价,大数据对外卖骑手的算法驱
策这些“内卷”问题的共同特征在于,并非完全是资源稀缺的
问题,并非完全是自然演化的结果,当前社会转型阶段,
在教育、就业、职场等局部领域存在的制度藩篱,一定程
度上放大了资源的稀缺性,助推了“内卷”的形成、强化,带
来了更大的“内卷”幅度和更强的“内卷”烈度,造成了更严重
的“内卷”事故和更惨烈的“内卷”踩踏。尤为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刚性纠治,制度藩篱与资源稀缺相
互叠加增强,将有可能造成“内卷”的持续升级和恶化。较之
资源稀缺问题,制度藩篱问题因为人为因素的存在、调节
功能的失效,更容易造成青年的被剥夺感、不公平感,更
容易诱发青年的失望心理、负面情绪,进而导致青年在激
流勇进与急流勇退的非此即彼的“二选一”选择中以“躺平”来
宣泄不满情绪,表达变革意见。制度藩篱与资源稀缺叠加
作用下所形成的“内卷”对于“躺平”的作用机制在于,当分数、
学历、工作等“投入”被定价低于所获得的或所预期的特定社
会资源“回报”时,就有可能导致青年考虑降低“投入”甚至放
弃“投入”。
2.创新驱动的时代转型与人力资源的适配错位
中国社会的“内卷”问题,固然有资源稀缺、制度藩篱方
面的成因,更深层次的根源则在于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型及
其阶段特征。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立
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
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体系和
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升级,由要素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体
系转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由低技术
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产业体系转向高技术含量、高
附加值为主的产业体系,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在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语境下,“创新驱动”上升为国家战略,科
学技术和人的素质上升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特别是对
人的创新素质、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新旧经济发展模式的交迭过渡时期,创新发展模式
与创新人才供给间的结构性矛盾骤然爆发,由于传统教育
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所塑造的人难以快速完成思维转换、
知识升级、能力提升,难以有效响应经济社会转型所提出
的素质要求,一方面,创新产业中人力资源严重“不饱和”,
科技“卡脖子”领域、科技“无人区”领域、先进制造业、现代
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创新人才缺
口;另一方面,传统产业中人力资源严重“超饱和”,造成了
大量人力资源的堆积与闲置。由此,在正在转型的中国经
济社会中,出现了创新产业中的“地广人稀”与传统产业中的
“地少人多”这一极具对比度的图景。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
说“内卷”是“过度竞争”,不如说“内卷”是“低水平过度竞争”。
更为关键的是,创新人才的不足制约了创新产业的发展,
限制了中国迈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速度和水平,进而
在社会层面上限制了以转型发展打破外部发展条件限定、
实现质变跃升的进程和范围,在个体层面上减降了以转型
发展激活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创造发展机会的层次和规模
处在中国经济转型阵痛期中的青年“躺平”,不单单是努力问
题,还存在着能力问题,相当一部分青年是在素质能力无
法跟上社会转型发展节奏、适配经济升级换挡要求的情况
下,自我感到奋斗无力,无奈选择被动“躺平”。
3.消费主义的悄然退潮与节俭传统的高调回归
摘要:
展开>>
收起<<
关于“内卷与躺平”主题调研材料报告汇编(3篇)网络“躺平”现象与青年奋斗精神培育 “躺平”是20xx年最火的网络流行语,也是20xx年最值得关注的网络现象。通常理解,所谓“躺平”,是指一部分青年在社会“内卷”下,在所承受的压力突破个体心理临界时,选择放弃努力、消极逃避的精神或行为状态。网络是现实生活的“折射镜”、青年心态的“晴雨表”、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躺平”现象的发生发展,立体而真实地投射出“内卷”的现实样态,直观而生动地反映出青年的集体心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舆论的发展走向,是反思“内卷”、观照青年、洞察舆论的重要窗口,也是“内卷”治理、青年发展、舆论引导的重要课题,具有重大研究...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