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思政课培训课件
VIP专免
2024-01-22
999+
16.08KB
14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教师思政课培训课件
微传播即指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为传播媒介,
以短小精悍的碎片化文字、视频为传播载体,以高效传播
性、便捷交互性和广泛渗透性为传播特征的去中心化、碎
片化、网格化的裂变式多级信息传播模式。微传播为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应深入
把握大学生群体所呈现的群体性特点和网络化趋向,突破
以往大而全、广而泛的传播模式,采取“微”小鲜活、细致入
“微”的新型传播模式,牢牢占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在理
想信念、理念思维、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增强话语
的传播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属性与功能
在虚拟网络社会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以“非虚
拟的”“对象化的”形式存在,可承载教育功能和价值整合功
能。
1.坚守“主流”属性。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
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从话
语属性来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代表一定社会阶层,是反
映其政治观念、价值取向和社会道德的集合体,具有政治
教化和道德教育双重功能。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主
流价值观应当占据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并对社会全
体成员起
到正向教育和引导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既是一个稳
定的体系,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的稳定体现在对主流
核心价值观的坚守,它的开放体现在对世情、党情、国情
民情的动态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话语创新。马克思
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
实际的呼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当解答中国之问、
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应当囊括政治话语、教
育话语、生活话语,并将主流话语置于引领和主导的地位
在纷繁复杂的网络场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弘扬主旋律
彰显主流价值观,强化话语转向与输出,奏响服务中国式
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时代强音。
2.聚合“人本”价值。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当回归到人本身。传统思想政治
教育话语有忽视人的存在的倾向,教育者往往依据自我意
识,机械化地将已有的社会思想道德要求和规范灌输给受
教育者,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这就造成了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教育对象生活世界相悖离,出现偏离
“人”本身而走向虚无世界的境况。同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话语如果忽视“人”,缺乏与“人”的耦合,再精妙的话语也
会苍白无力。因此,集合人本性原则,彰显人本价值诉求
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应有之义。“作为具有指向性的言语
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必须遵循受教育者的主体选
择性规
律。”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成、叙事和传播都应
以人为本,围绕教育对象的特征,立足教育对象的言语方
式和情感需求,实现话语风格及表述方式生动化、生活化
转向,让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到人本身,彰显人的主动性、
能动性。
3.彰显“建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教育者和教育
对象之间开展信息传递、信息交往的载体。不同的话语主
体与客体之间需要有共通的语言符号系统将他们之间的观
念、情感、兴趣等进行有效联结。这就需要教育者和教育
对象实现观念、情感、思想的有效传递与融合,在此基础
上实现二者相互适应、彼此共融。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话
语需要创新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将“灌输式”的单向话语转
化为“建构式”的双向话语,避免因过度追求大场面、大手笔、
大制作而出现的宏大叙事,逐步实现传统政治话语向大学
生生活话语的转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向面临的问题
微传播时代的到来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挑战,
在此背景下,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向势在必行
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深入分
析话语转向面临的现实困境有助于明晰话语转向的重点和
难点。
1.话语引领力不够。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
摘要:
展开>>
收起<<
教师思政课培训课件 微传播即指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为传播媒介,以短小精悍的碎片化文字、视频为传播载体,以高效传播性、便捷交互性和广泛渗透性为传播特征的去中心化、碎片化、网格化的裂变式多级信息传播模式。微传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应深入把握大学生群体所呈现的群体性特点和网络化趋向,突破以往大而全、广而泛的传播模式,采取“微”小鲜活、细致入“微”的新型传播模式,牢牢占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在理想信念、理念思维、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增强话语的传播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属性与功能 在虚拟网络社会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以“非虚拟的...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