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写文章讲话稿可用的49个典故
VIP专免
2024-01-22
999+
61.5KB
37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请勿照搬照抄!
领导干部写文章讲话稿可用的 49 个典故
1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讲话原文】领导干部干干净净干
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在我国历史上,注重修身立德、为
官廉洁,是许多思想家倡导的政治主张,也是一些正直的士大夫终身恪守的为官
准则。南宋吕本中在他所著的《官箴》中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
慎、曰勤”。
【场合】《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200
8 年 5 月 13 日)
【出处】(南宋)吕本中《官箴》
【原文】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
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释义】吕本中,南宋诗人,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其所著《官箴》
共三十三条。首条开头云:“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他认
为当官的法则,只有三条,即清廉、谨慎、勤勉。遵守这三条法则,就可以保住
官位,可以远离耻辱,可以得到上司的赏识,可以得到下属的拥戴。
2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讲话原文】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从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于
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深林”,都充分说明心无百姓莫为“官”。
【场合】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20xx 年 12 月 29 日至
30 日)
【出处】(清)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
关情。
【释义】这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是他在山东潍县
知县任上赠给署理山东巡抚包括的,约创作于乾隆十一、十二年间(1746—1747
年)。当时山东大涝,潍县尤烈,饿殍遍野,郑板桥即令“大兴修筑,招远近饥
民赴工就食”。有人提出应先上报朝廷,他断然拒绝道:“此何时?俟辗转申报,
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
3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讲话原文】中国有句古话,“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我们
现在的干部遴选机制也是一级一级的,比如,我在农村干过,担任过大队党支部
书记,在县、市、省、中央都工作过。干部有了丰富的基层经历,就能更好树立
群众观点,知道国情,知道人民需要什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各方面经验和专业
知识,增强工作能力和才干,这是做好工作的基本条件。
【场合】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的讲话(20xx 年 3 月 19 日)
【出处】(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显学》
【原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
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释义】“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阐述了凡成大事者,必须
从基层做起。州部指古代基层行政单位;卒伍为古代军队基层编制,五人为伍,
百人为卒。意思是,宰相必定是从地方下层官员中提拔上来的,猛将必定是从士
兵队伍中挑选出来的。
4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讲话原文】我一直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思想的口子一旦打开,那
就可能一泻千里。干部不论大小,都要努力做到慎独慎初慎微,“不以恶小而为
之”。
【场合】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xx 年 5 月 4日)
【出处】(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下》
【原文】卫彪傒适周,闻之,见单穆公曰:“……谚曰:‘从善如登,从恶
如崩。’昔孔甲乱夏,四世而陨。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帝甲乱之,七世而
陨。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兴。幽王乱之,十有四世矣。守府之谓多,胡可兴也?
夫周,高山、广川、大薮也,故能生是良材,而幽王荡以为魁陵、粪土、沟渎,
其有悛(quān)乎?”
【释义】东周末年,王子朝叛乱,周敬王被逐于都城,逃到成周(在今河南
洛阳市东北)。诸流亡大臣拟在成周筑城建都。晋国的执政者魏献子赞同,然而
卫国大夫彪傒以为不可,并引用了“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句谚语以及历朝历
代的教训加以劝阻。
5
因地制宜
【讲话原文】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
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
子。
【场合】在湖南考察时的讲话(20xx 年 11 月 3 日至 5 日)
【出处】《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原文】夫筑城廓,立仓库,因地制宜。
【释义】中国幅员辽阔,由于气候、土壤、水源的差异,不同的贫困地区有
各自发展的特点和潜力。贫困地区要实现发展,就要因地制宜,立足当地实际情
况,走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脱贫之路。习近平 总书记用“因地制宜”这个词语指导脱
贫攻坚工作,体现了顶层设计的高瞻远瞩。
6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讲话原文】“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大家来自不同部门和单位,都
要从全局看问题,首先要看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
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要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只有这样,最
后形成的文件才能真正符合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
【场合】《关于的说明》(20xx 年 11 月 9 日)
【出处】(清)陈澹然《寤言·迁都建藩议》
【原文】方今国势,无复雍乾财富之盛,骤语建置,微特黎民滋惧,即殊识
之士亦徘徊瞻顾而不敢为。惟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
谋一域。诚欲延国命于累卵之巅,举危疆以图自保,则因势制地之术,固有不容
不先振其纲维,而徐措其节目之细,则迁都之说尚焉。
【释义】“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是清末
举人陈澹然(1860-1930 年)的战略名言。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清朝国势的日衰,
陈澹然在光绪戊戌年(1898 年)写就《迁都建藩议》,提出这一著名观点。意思
是不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就难以谋划周全一时之事,不从全局利益考虑问题,
就难以筹谋。
7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讲话原文】我们推进改革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图难于其易,
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随着中国改革不断
推进,中国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同时,我也相信,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不仅
将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推动力量,而且将为世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场合】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20xx 年 11 月 12 日)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
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
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释义】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容易之时谋求难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
事。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时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微处著手。告诉我
们做大事、难事要从小事、易事做起。
8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讲话原文】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怎么抓?就从中央政治局抓起,正所谓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上面没有先做到,要求下边就没有说服力和号召力。
【场合】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xx 年 1
月 14日)
【出处】《论语颜渊》
【原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
正?”
【释义】季康子向孔子问政治。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
带头端正,谁敢不端正呢?”季康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在这章之后,还有
两章。这三章,孔子都是在说政治责任在上不在下。因此为政者要带头端正自己。
9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讲话原文】孔子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意思是一见到善要
觉得赶不上似地急切追求,见到不善就要像用手试沸水一样赶快躲开。领导干部
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群众说,只有警钟长鸣,才能警笛不响。这些说的
都是一个道理。
【场合】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xx 年 1
月 14日)
【出处】《论语季氏》
【原文】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释义】这句话是说:看见善的,努力追求,好像赶不上似的;看见恶的,
使劲避开,好像将手伸到沸水里。汤,古代指热水。孔子用“探汤”这一生动形
象的比喻,来说明一个人看到不好的事情时所应采取的态度。《韩诗外传》中说:
“高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即跟道德高尚的人相比,就有高的奋斗
目标,会使德行增进;跟落后的人相比,标准要求降低了,会使德行减退。其实
都是在警示人们要趋善避恶。
10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讲话原文】制定纪律就是要执行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木受
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党的规矩,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
须遵照执行,不能搞特殊、有例外。各级党组织要敢抓敢管,使纪律真正成为带
电的高压线。
【场合】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xx 年 1
月 14日)
【出处】《孟子离娄上》
【原文】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
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释义】这是《孟子离娄上》开篇第一句,意思是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
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即
使有师旷那样好的听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之道,如
果不实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规和矩,原本分别是匠人画圆所用的工具和
画方形或直角的曲尺,因此在这里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后来在本义的
基础上,规和矩引申出标准、准则或规范等意思,《韩非子解老》说“万物莫不
有规矩”,意思就是万事万物都有其准则法度。由此,“不以规矩,不能成方
圆”也就用来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11
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讲话原文】不可以生事,从小的方面说,是“治大国如烹小鲜”,不能朝
令夕改,从大的方面说,是“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保持制度的稳定。而不可
畏事,则是说,不能因为一些人对我们发展道路的非议和质疑,就缩手缩脚,甚
至按照他们的想法改变我们的观点。
【场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
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xx 年 2 月 17日)
【出处】(北宋)苏轼《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
【原文】夫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畏事之弊,与生事均。譬如无
病而服药,与有病而不服药,皆可以杀人。夫生事者,无病而服药也。畏事者,
有病而不服药也。乃者阿里骨之请,人人知其不当予,而朝廷予之,以求无事,
然事之起,乃至于此,不几于有病而不服药乎?今又欲遽纳夏人之使,则是病未
除而药先止,其与几何。
【释义】这是北宋元二年(1087年)九月八日,时任翰林学士朝奉郎知制诰
兼侍读的苏轼就西羌、西夏事宜写给宋哲宗的奏议。意思是,治理国家既不可随
便制造事端,也不可胆小怕事。苏轼指出,“生事”如无病而服药,“畏事”如
有病而不服药,它们的害处相同,都会置人于死地,并批评了北宋政权在处理对
外事务上的失策。苏轼意在奉劝朝廷,既要谨慎持重,不可无端生事;遇事又不
可退缩,要主动作为。
12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讲话原文】今天中国走的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无论是
跃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是形成覆盖 13 亿人的世界最大社保网,实践已经
给出了其优越性最好的证明,今天的中国,站立在 960 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
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 13 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
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
大的前进定力。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治国理政,坚定我们的
“三个自信”,这就是根本。根本不动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
文明等方面的改革就能不断推进,发展就能不断前行。
【场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
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xx 年 2 月 17日)
【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第二》
【原文】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
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
乎?”
【释义】《贞观政要》是“贞观之治”的翔实记录,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与
身边大臣的论政对话,对后世颇具启示意义。在上面这段对话中,唐太宗分析了
隋朝灭亡的原因。他对侍臣说,当年隋朝刚平定京师时,宫中尽是美女、珍玩。
但隋炀帝还是不满足,横征暴敛搜求不止,再加上东征西讨,穷兵黩武,使得百
姓不堪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唐太宗表示要引以为戒,并阐述了自己的
治国之道:“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他认为治理国家就像种树
一样,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繁叶茂。并提出:“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
安乐乎?”由此可知,唐太宗的治国方略受到了老子“清净无为”“修身治国”
思想的影响。正是由于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借鉴了老子的治国之道,采
取了一系列缓解社会矛盾的措施,才开创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贞观之治”。
13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讲话原文】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
奉法者弱则国弱。”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们
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我们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
我们继续前进的新起点。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法律体系必须随着时代和实
践发展而不断发展。
【场合】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xx 年 9 月 5
日)
【出处】(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有度》
【原文】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故有
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
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
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释义】意思是说,国家不会永远富强,也不会长久贫弱。执行法令的人坚
决,国家就会富强;执行法令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
14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讲话原文】“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银杏的黄,枫叶的红,
给北京这座古都增添了色彩。
【场合】在 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20xx 年 11 月 9 日)
【出处】(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原文】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释义】意思是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浇黄色,
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
不会象春色那样使人发狂。习主席用秋冬之交的天气和美景给演讲开篇,烘托出
宜人的氛围,寄托着对于秋冬之季召开的 APEC 北京会议的美好期待。
15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讲话原文】2000 多年前,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就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涓涓细流,泽被万物。亚太经合组
织以太平洋之水结缘,我们有责任使太平洋成为太平之洋,友谊之洋,合作之洋,
见证亚太地区和平、发展、繁荣、进步。
【场合】习近平 在APEC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欢迎宴会上的讲话(20xx 年 11 月 10
日)
【出处】老子《道德经》
【原文】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释义】欢迎宴会上自始至终贯穿的“水”的寓意,不仅点明中国奉行平等
相待、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对外交往准则,倡导利益交融、休戚与共的命运共
同体理念;同时还表达出对亚太地区同舟共济的期许。
16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讲话原文】党纪国法不能成为“橡皮泥”、“稻草人”,无论是因为“法
盲”导致违纪违法,还是故意违规违法,都要受到追究,否则就会形成“破窗效
应”。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说:“人心似铁,官法如炉。”意思是任人
心中冷酷如铁,终扛不住法律的熔炉。法治之下,任何人都不能心存侥幸,都不
能指望法外施恩,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也没有“铁帽子王”。
【场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xx 年 2 月 2 日)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四
【原文】一程离了钱塘门,取今时景灵宫贡院前,过梅家桥,到白雁池边来,
问到陈干娘门首时,十字儿竹竿封着门,一碗官灯在门前。上面写着八个字道: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摘要:
展开>>
收起<<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请勿照搬照抄!领导干部写文章讲话稿可用的49个典故1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讲话原文】领导干部干干净净干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在我国历史上,注重修身立德、为官廉洁,是许多思想家倡导的政治主张,也是一些正直的士大夫终身恪守的为官准则。南宋吕本中在他所著的《官箴》中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场合】《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2008年5月13日)【出处】(南宋)吕本中《官箴》【原文】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释义】吕本中,南...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