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篇)XX高校辅导员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VIP专免
2023-11-29
999+
20.02KB
30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高校辅导员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2篇)
篇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使人民获得感、
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获得
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为评判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
标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目标与美好生活这一社会主
要任务密切相关,两者在相互影响、相互构建中向前演进
高校辅导员对美好生活的认识、体验以及评价,直接关系
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关乎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因此
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
感为切入点,可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必要的价值方
向和精神动力。
一、满足高校辅导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心理需要的
现实意义
1.获得感指引成长目标。高校辅导员的获得感是在从事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过程中,一种不断发展的
正向心理感受,是一种满足、幸福、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
高校辅导员的获得感是在日常工作实践中由每一份获得而
引起的满足感,满足高校辅导员的获得感是高校辅导员队
伍建
设的动力之一。通过不断增强高校辅导员的获得感,可以
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和育人质量。高校辅导员在分
析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准确定位职业目标,规划调整职业
生涯,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能够增强自
身的获得感。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不计回报、不吝
付出,旨在做好青年的引路人。同时,他们在工作中可以
实现双线晋升,不断增强其获得感,提升其职业自信心,
进而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2.幸福感构建人文关怀。高校辅导员的幸福感来源于自身工
作中的角色满足和认同,是其内在悦纳的一种心理感受。
高校辅导员的幸福感表现在追求师生关系的融洽感、工作
目标的实现感、家长的认同感和社会的信任感等方面。高
校辅导员的幸福感直接关系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成效,在
幸福感的激励下,高校辅导员可以保持不竭的工作动力以
及平和的工作心态,促进高等教育育人目标的最终实现。
关注高校辅导员的幸福感,对于维护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具有重要意
义。
3.安全感彰显育人氛围。高校辅导员的安全感是高校辅导员
在从事意识形态教育及学生管理等过程中的一种能动感受
是一种对稳定及安全的内外部环境的一种心理渴求。安全
感是爱、尊重等其他心理需求的基础。只有在拥有足够多
安全感的基础上,人们才能与他人建立充满信任且和谐的
人际关
系。外界提供的和谐氛围可以满足高校辅导员内心的安全
感,群体间友好、共情、相互支撑,能够使他们在困惑时
得到充分的理解与支持。高校辅导员队伍要形成团队协作
的育人氛围,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大思政工作体系。
二、高校辅导员实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制约因素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衡量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
标准,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方向。要增强高校
辅导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要全面深入了解和
把握影响其实现的制约因素。
1.角色自我发展冲突导致获得感匮乏。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变量”与“增量”并存。高校辅导员
的工作难度也在不断增加,从而引发个人获得感缺失、角
色定位模糊等问题。高校辅导员所担任的角色复合性较高
他们同时承担着教师与管理人员的双重角色,而一个承担
着复杂角色功能的职业角色必然容易产生角色内部冲突。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出现在高校各种教育和管理的场域,他
们要不断满足不同群体的诉求,在这一过程中要频繁转换
角色,与此同时,他们的时间又经常被压缩,这就使得高
校辅导员在工作状态中充满了忙碌、疲倦和冲突感。高校
辅导员的内部角色冲突会影响高校辅导员对职业的认可度
使得他们难以体会到职业自豪感,更谈不上实现工作获得
感。
2.工作时间边界模糊导致幸福感缺失。高校辅导员工作边界
的模糊性、学生需求的多元性以及线上线下的交互性使得
高校辅导员工作缺乏“聚焦”。很多人将高校辅导员工作
描述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将高校辅导员看作
是“信息发布员、救火队员和高级保姆”。在高校辅导员
日常工作中普遍存在一种常态化、隐性的要求,即,他们
不仅要无条件接纳,还要善于处理各种时间边界模糊的问
题。学生工作无小事,从入职开始,高校辅导员手机都要
保持 24 小时开机,保证有信号,确保随时随地能被联系到
这使得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生活与家庭生活的边界越来越难
以区分,他们工作渗入了家庭生活中。职业生活和家庭生
活不断地冲破各自的时间边界,弱化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
和生活界限间的心理屏障,使他们出现了幸福感缺失的现
象。
3.职业身份认同缺乏导致安全感不足。新时代发展要求高校
辅导员既要组织好、实施好、指导好传统的日常思想政治
教育和事务管理工作,又要能够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
势而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挑战
不可谓不大。高校辅导员责任边界不清,工作职责被弱化
为各种纯粹的日常事务,如学风建设被简化为学生挂科率
高低,校园文化建设被简化为宿舍卫生检查,生涯规划被
简化为学生就业率考研率。很多事务性工作完全侵占了高
校辅导员的工作空间,致使高校辅导员的理论研究工作被
弱化,专业职责的真正内涵被稀释。此外,还存在课堂学
生缺课找高校辅导员,
课程挂科率高找高校辅导员,校园活动参与率低找高校辅
导员等现象,高校辅导员也由此成了学校教学、管理问题
的第一责任人。从当前的工作实际来看,这无形中贬低了
学生工作者的地位,淡化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边缘
化了高校辅导员的“教师身份”。一些高校辅导员甚至不
能认同自己的工作,进而影响他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的成效。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路径优化
高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实际出发,把握学
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求,用心关爱、悉心引导处于人生
“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们。要从高校辅导员自身角度出
发,针对高校辅导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现实需要
提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优化路径,要以潜移默化的方
式借助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发展、心理脱离和群体归属,并
将其作用于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过程中。
1.促进专业化发展,优化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自我效能感,
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
断。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是高校辅导员对自己能否胜任高
校大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思想引领,和自我提升能力的
一种期待、感知和信心。只有扎实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发
展,突出专业化发展,高校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才能得到
稳步提升。高校辅导员要积极借助信息化建设平台,在培
标签: #主题教育
摘要:
展开>>
收起<<
高校辅导员主题教育心得体会(2篇)篇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为评判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标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目标与美好生活这一社会主要任务密切相关,两者在相互影响、相互构建中向前演进高校辅导员对美好生活的认识、体验以及评价,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关乎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因此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切入点,可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必要的价值方向和精神动力。一、满足高校辅导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心理需要的现实意义1.获得感指引成长目标。高校辅导员的获...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