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篇)关于农村社区调研报告
![](/assets/c1cb3888/images/icon/s-docx.png)
VIP专免
2023-12-21
999+
23.99KB
19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关于农村社区调研报告
2021-03-19
一、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和成效
我市农村社区建设起步于 2019 年。2019 年被确定为全省城
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的部
署和要求,以农村居民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
为载体,以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机制为重点,陆续出台并实施了
一揽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案。尤其是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城乡
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确立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
部门协同、村级组织承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运行机
制,有力促进了农村社区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良性互动,初步
形成了目标同向、工作同步的良好格局。主要做法有:
第一,坚持科学规划,合理优化村庄布局。一是着眼群众需求 。
倾听民意、反映民声、让民做主、为民说话,始终把群众生产生活
的实际需求放在第一位。二是切合地方实际。依据地区经济、社会
和人口发展水平,以及村庄自然肌理与资源环境条件,有的放矢、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不强求一致,不搞大拆大建。
三是符合发展方向。坚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美
好乡村建设无缝对接。在执行规划时,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与各项
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四百工程”、城乡社区结对共建、
“阳光村务”、创先争优、“平安家园”等活动载体中设置和融入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容、标准和要求。同时,及时完善规划,体
现群众需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基层干部群众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积
极性。
第二,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打破城乡壁垒。一方面,全面实施
户籍制度改革。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行一元化户籍登记管理
和外来人口居住证制度。全面落实户籍制度改革“1+12”方案,推
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城乡低保、养老、医疗并轨,就业和
社保城乡一体。目前,全市 74 万户籍人口已全部登记为“铜陵市
居民户口”;办理流动人口《居住证》3.7 万张。另一方面,积极推
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围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指导意见、市场配置、
抵押融资、保证保险等“1+8”方案的具体内容,在明晰所有权、保
障收益权基础上,完善配套政策,实行常态管理,努力从制度上最
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目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登记发证基本完成;农房测绘工作已全部结束,截至目前,累计申请
房屋登记76561 余户,受理65451 余户,发证2623 余本。建立
了农村产权综合交易机构和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保证保险等运作机
制,防范小额贷款可能存在的风险。
第三,坚持政策引导,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在政策引导方面,
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文
明和谐幸福社区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融
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同步攻坚。去年
又专门下发了农村社区建设“五五工程”计划,力争通过几年的努
力,实现农村社区建设日常运行规范化、资产效益最大化、服务组
织多元化、村务党务公开阳光化、服务团队专业化。在资金投入方
面,几年来,市、县(区)两级结合民生工程,投入资金5200 多万
元,先后建成 133 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去年8月份铜陵县被民政
部授予“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示范单位”。同时,结合美好乡
村建设,对农村居民小区进行综合整治,促进了社区环境明显改善,
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满意度有了较大提升。在持续加大“输血”的
同时,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造血”功能,积极谋划产业项目。近
年来,围绕农村发展需求,谋划项目 437 个,总投资54 亿元,其
中产业项目 32 个,总投资50 亿元。
第四,坚持民主公开,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扩大公开范围,在
广泛征求基层意见、进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指导县区编制《村务
公开目录》,除国家政策法规统一规范的内容外,把涉及村民切身
利益的内容纳入村务公开目录,保障农民群众对村务的知情权、参
与权和监督权。创新公开形式,探索实践村务公开“6+4”工作法,
统一财务审批和公开程序,做到常规性工作按季公开,固定性工作
定期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真正让群众参与村务管理全过程。
同时,建立公开承诺制度,明确办事时限和质量,向群众公开办事
程序、办事结果和决策过程。坚持民主管理,对照村务公开和民主
管理工作要点,统一部署、适时检查,确保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
落到实处。
二、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认识基本到位,但观念转变不够。部门、县区、乡村、农
民对要不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是较为统一的,但在具体推进中,
一些干部对“什么是新型农村社区”理解不深,习惯于凭老经验办
事,缺乏有效的组织、协调和推进,有以“物”代“人”的现象;部
分群众对“谁来建新型农村社区”有片面认识,存在“等、靠、
要”思想,参与积极性不高;少数部门和干部对“怎样建设新型农村
社区”把握不准,特别是对如何与美好乡村建设相衔接研究不深,
忽视乡土文化,以城市规划建设的思维建设农村。此外,受客观条
件和经济条件影响,还有少数基层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工作中自我
减压、降低标准。
二是规划比较齐全,但具体落实不够。主要原因:一是突出单
个农村社区功能而忽视区域及区域间的整合。比如,就单个农村社
区的规划来看,有的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甚至是应有尽有,但从
整个区域来看,彼此间定位不准确、特色不鲜明、重点不突出,社
区间未能形成彼此呼应、相互补位的有效体系。二是少数规划设计
缺证,未能充分考虑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在一定程度上脱离
了地方产业承载能力和实际财力,客观上使基层干部和群众在具体
落实中产生抵触情绪。三是由于农村村庄人口少、分布散,且人口
素质与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以中老年居多,这些也增加了规划落
实的难度。
三是措施相对有力,但顶层设计不够。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
“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城镇化,意义重大。若干年前,在《论我
标签: #调研报告
摘要:
展开>>
收起<<
关于农村社区调研报告2021-03-19一、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和成效我市农村社区建设起步于2019年。2019年被确定为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的部署和要求,以农村居民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载体,以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机制为重点,陆续出台并实施了一揽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案。尤其是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确立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同、村级组织承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有力促进了农村社区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良性互动,初步形成了目标同向、工作同步的良好格局。主要做法有:第一,坚持科...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