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篇)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第一季度文章汇编
VIP专免
2024-01-20
999+
79.95KB
156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目 录
1.“国潮热”彰显文化创造力(人民时评) 2
2.“以竹代塑”开辟环保新赛道(人民时评) 6
3.保持吸引外资“增量提质”态势(人民时评) 9
4.保障新能源发电送得出用得好(人民时评) 12
5.持续加强电子书版权保护(人民时评) 15
6.从考古中激扬文化自信力量(人民时评) 17
7.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人民时评) 20
8.管好电动自行车需“全链条”发力(人民时评) 23
9.合力“炒香”预制菜(人民时评)26
10.聚力创新,领跑自动驾驶新赛道(人民时评) 29
11.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人民时评)32
12.履职尽责画好奋进同心圆(人民时评)35
13.慕课打开教育数字化新空间(人民时评) 38
14.凝心聚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民时评) 41
15.千方百计让乡亲们腰包更鼓(人民时评) 44
16.全力打赢全年粮食生产第一仗(人民时评) 47
17.让更多基层医生留得住、有发展(人民时评) 50
18.让古籍与数字化时代共振(人民时评)53
19.让互联网时代书香更浓(人民时评) 56
20.让考古遗产焕发历久弥新的光彩(人民时评) 59
21.让老字号不断焕发新生机(人民时评)62
22.让手机应用软件更清爽(人民时评) 65
23.让优质资源助力老有所学(人民时评)68
24.让知识产权更好支撑创新发展(人民时评) 71
25.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人民时评) 74
26.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精品短剧(人民时评) 77
27.推动夜经济提档升级(人民时评) 80
28.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人民时评)83
29.线上健身为美好生活添彩(人民时评)86
30.形成治理欠薪的强大合力(人民时评)89
31.以公共文化服务点亮美好生活(人民时评) 92
32.用改革为国企核心竞争力“赋能”(人民时评)95
33.与时俱进筑牢消费者权益“防火墙”(人民时评) 98
34.在年味中感受春节的文化魅力(人民时评) 101
35.正风肃纪护航乡村振兴(人民时评) 104
36.智能电视如何留住用户(人民时评) 107
37.做好乡村市场体系建设大文章(人民时评) 110
“国潮热”彰显文化创造力(人民时评)
“国潮”产品受青睐,是因为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创造力,
涌动着将传统文化之美和当下生活之用结合在一起的文化
生命力
在不久前举办的首届中国(澳门)国际高品质消费博览会
上,
一款国产腕表将生肖虎、动画名作《大闹天宫》、上海豫
园“九曲映月”等内容融入时尚设计,备受好评。近年来,从
“冰墩墩”“雪容融”迅速走红,到故宫文创产品大受欢迎,再
到老字号品牌不断推陈出新,文韵悠长的“国潮”,带动一款
款产品销售火爆,一个个品牌发展壮大,成为拉动消费、
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
国风流行、国货热销、“国潮”涌动,折射中国消费者的喜好
之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欣赏传统文化、国产品牌。
相关报告显示,2011 年至2021 年,“国潮”热度增长超 5倍,
78.5%的消费者更偏好选择中国品牌,90 后、00 后贡献了
74%的“国潮”消费。
“国潮”迅速兴起,并不仅仅因为简单的市场偏好,还在于具
有优良品质的国货与源于传统文化的时尚相结合,让年轻
消费群体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一方面,国
产品牌质量有显著提升,工艺设计更贴近国内消费者喜好
售后服务保障持续改善,产品性价比不断提高。另一方面
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从一开始加入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商品
卖点,到如今把传统美学融入产品内核,“国潮”已变成一种
极具文化创造力的时尚符号。从小就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
在中国经济腾飞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民族自豪感与
文化自信心更强,对兼具设计与质量的国货认同感更高,
推动“国潮”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消费新潮流。
“国潮”是年轻人带动的时尚潮流,但反映了更普遍的文化需
求。随着时代发展进步,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开始追
求审美表达上的丰富性,比如通过“物”来传达精神旨趣和审
美态度。从这个角度看,“国潮”产品受青睐,是因为作品中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创造力,涌动着将传统文化之美和当下
生活之用结合在一起的文化生命力。近年走红的“国潮”作品,
往往超越了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简单拼贴,结合当代审美习
惯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消费者带来了更丰富
的审美体验、更深层的精神满足。
当前,“国潮热”方兴未艾,给国货品牌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重视精神价值、分享表达的年轻人,不仅是“国潮”产品的主
要消费群体,而且愿意通过社交媒体等分享自己喜欢的“国
潮”产品,这为国产品牌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的消费生态。
面对消费者的情感认同,“国潮”品牌也应着眼长远发展,在
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方面下更大功夫。以更稳定的质量、
更周到的服务、更有创意的产品,带给消费者更多惊喜,
才能打造持久的竞争力,让“国潮”成为一股长盛不衰的热潮。
“国潮热”既是经济现象,也是文化现象。“国潮”的流行,不
仅彰显着中国制造水平的提升,更体现出当代中国旺盛的
文化创造力。春节假期,春联福袋、“国潮”盲盒等年货新品
销售火爆,多地举办的“国潮”演出精彩纷呈,古风主题
集市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周到服务……越来越多的“国潮”产
品,找到现代生活中的接入点并更深地融入日常生活。回
望历史,立足当下,坚定自信,不断创新,打造更多体现
当代中国人审美趣味、文化精神的“国潮”产品,就能让我们
的生活更有文化气息,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传
承。
“以竹代塑”开辟环保新赛道(人民时评)
塑料污染是全球性问题。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关键是找到
合适的替代品。一段时间以来,小到一次性的饮料吸管,
大到排水管道,在包装、建筑、运输、化工等众多领域,
竹制品正在成为替代塑料制品的环保选择。
通过截断、拉丝、打磨等步骤制成的竹吸管,不仅防烫、
耐用,还能解决纸吸管遇水易软的问题;用竹材制成的集
装箱底板,韧性更强、抗压性更好,适用于各类集装箱;
竹缠绕产品质量轻、拉伸强度高、耐腐耐用、抗风抗震,
能被加工成大口径复合管和压力管道等,广泛应用于交通
市政、水利等领域……实践表明,使用竹子作为绿色、低
碳、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是从源头减少塑料使用、减轻
塑料污染的有效途径。小竹子撬动大产业,“以竹代塑”兼顾
生态和经济效益,呈现广阔发展前景。
在向国际竹藤组织成立二十五周年志庆暨第二届世界竹藤
大会致贺信时,习近平
总书记指出,“中国政府同国际竹藤组织携手落实全球发展
倡议,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推动各国减少塑料污染”。
我国是世界上竹资源最丰富、竹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现
阶段,我国竹基纤维复合材料、竹微丝复合包装材料等技
术取得较大突破,竹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包括竹建材、
竹日用品等10 余类、上万个品种。“以竹代塑”是主动作为
开辟环保新赛道的缩影,为统筹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写下
生动注脚。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竹制品的销量和出口量虽逐年增加,
但“以竹代塑”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认可度还有待提高;技术
不够成熟的竹制品受限于产量和成本,尚未成为塑料替代
品的首选。这就要求进一步夯实“以竹代塑”的产业基础,在
质量、价格等方面增强竹制品竞争力,以便更好满足消费
者需求。就经营主体而言,要下更大力气做好市场推广,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向科技要效益,向成本要空间。从产
学研方面看,应坚持产业发展需求导向,强化竹产业科技
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加强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
技术等联合攻关,突破一批产业化前景良好的关键核心技
术,不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头连着低碳环保,一头连着产业发展,一根小竹子,呼
唤治理大智慧。把握好减塑降碳与生活便利的平衡点,“有
形之手”的
作用不可忽视。要让政策添助力,激发龙头带动和产业集
聚效应,促进集约经营和集群发展。比如,加强规划引领
布局竹产业集群,优先支持竹产业企业和园区发展。
又如,完善财政支持政策,重点支持竹产业科技创新、竹
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再如,建立健全协调推进机制,
加强政策指导和支持,研究和协调解决竹产业发展中遇到
的新情况新问题,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其实,不只竹制品,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替代品还包括布制
品、木制品、纸制品以及新型生物降解塑料等产品。在严
控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同时,加强对可替代材料产品研
发、生产和推广的支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
式,一定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建
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作出贡献。
保持吸引外资“增量提质”态势(人民时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不久
前,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 年前11 个月,我国实际
使用 外 资 金 额 达11560.9 亿元,按可 比 口 径 同比增长
9.9%,已超过 2021 年全年。外资看好中国、投资中国,向
世界展示了中国市场的超强韧性和巨大吸引力。
在“稳存量、扩增量”的基础上,我国外资“提质量”也取得明
显成效。首先,引进外资促进了关键领域发展。高技术制
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长58.8 %,高技术服务业增长
23.5%,已成为吸引外资的“主引擎”。其次,外资的来源更
多元。来自韩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实际投资同
比分别增长122.1%、52.6%、33.1%和 26.6%。“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对我国市场的认可度也不断提升,投资不断增长
再次,外资的区域分布更合理。我国中、西部地区对外资
吸引力逐渐增强,外资流入增速分别为28.6%和 24.6%。可
以说,我国吸引外资在 2022 年实现逆势增长,出现了“增量
提质”的态势,充分表明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
吸引和利用外资“增量提质”良好局面来之不易。成绩的取得,
源于我国完整的产业体系、超大规模的市场、稳定的社会
大局、长期向好的经济基本面等综合优势,也因为我国毫
不动摇实施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高水平开放举措,切实保
障了外资对安全、回报和市场的期盼。在坚持扩大外资市
场准入方面,2022 年,我国连续第六年缩减全国和自贸试
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把沈阳、南京、杭州、武汉、广
州、成都6个城市纳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2022 年
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总条目比2020 年版增长了近
20%。在坚持优化投资营商环境方面,2022 年,各地区各
部门继续深入清理、修订和废止了与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
条例和司法解释不符的法规文件;积极落实《外商投资企
业投诉工作办法》,推动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建
设不断深化。在坚持对接高标准规则方面,2022 年以来,
我国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继续推
进多个自贸协定的谈判和升级进程。
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跨国投
资者分散风险考量明显上升,各国吸引外资竞争日趋激烈
世界范围内新增投资呈分散趋势。做好2023 年经济工作,
实现经济运行总体回升,要求我们切实稳住吸引外资的基
本盘,进一步提升利用外资的水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
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
平。”全面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落实好外企国民待遇,坚定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的信心;要
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利用外资的新趋势,抓住全球产业结构
和布局调整带来的新机遇,优化外资来源结构;要继续引
导外资流向高技术、高标准、绿色低碳等领域,均衡外资
产业分布,让我国成为更富吸引力的投资热土。
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
之路。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
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
只要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
种资源联动效应,就能保持对外资的强大吸引力,以中国
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保障新能源发电送得出用得好(人民时评)
全国最大平价海上风电场建成投运,西藏最大光伏发电保
供项目全容量并网,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全部开
工……国家能源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 年风电光伏
新
增装机占全国新增装机的 78%,新增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
国新增发电量的 55%以上,风电光伏已成为我国新增装机
和新增发电量的主体。与此同时,新能源利用水平也在稳
步提升。据统计,风电利用率由2016 年的 82.4%,提高至
2022 年的 96.8%;光伏发电利用率由2016 年的 90%,提高
至2022 年的 98.3%。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新能源发展速度快、
利用水平高、产业竞争力强的良好发展态势。
新能源发电数量和利用水平双提升,离不开电力系统“源、
网、荷、储”各环节的共同发力。在电源侧,各地统筹推进
新能源开发建设和配套调节能力建设,加大煤电机组灵活
性改造力度;分布式光伏占比逐步提高,新增装机布局向
东中部地区转移,助力光伏就近消纳。在电网侧,统筹推
进新能源和电网送出工程建设,加大优化新能源跨省跨区
输送运行方式,加快配电网的改造和升级。在负荷侧,充
分挖掘需求侧响应能力,利用市场化方式引导电力用户主
动错峰避峰,发挥虚拟电厂作用。在储能侧,加大抽水蓄
能建设力度,推动新型储能快速发展等。供给和消纳双管
齐下、整体谋划,持续增强了新能源供给能力,为新型电
力系统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也要看到,风电和光伏发电“靠天吃饭”,具有随机性和波动
性。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接入,给电力系统的调度运行带
来较大挑战,还需要电网输配以及其他电源、储能的协同
支
撑、统筹推进。如何加快规划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
实现高水平消纳利用,保障电力可靠稳定供应,是实现新
能源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保障新能源发电送得出。当前,以沙漠、戈壁、
荒漠地区为重点的风光大基地建设正加快推进,这有助于
解决新能源能量密度较低、占地面积大的问题。但这些风
光大基地多位于“三北”地区,而用电负荷主要位于中东部和
南方地区。这就需要加快建设跨省跨区输电通道,以灵活
调节电源为支撑,持续提高风光大基地外送规模和新能源
消纳能力。
另一方面,保障新能源发电用得好。这有赖于全面提升电
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灵活性,加大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抽
水蓄能和新型储能等建设的力度。目前新型储能和抽水蓄
能的体量还比较小,与风电、光伏发电的大规模快速发展
不相适应,形成有效支撑能力还需时间积累。发展过程中
要进一步完善调峰调频电源补偿机制、储能成本回收机制
等市场机制,这有助于激励各类经营主体自发配置储能资
源,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新型储能建设。
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的综合效益巨大。“十四五”期间,
我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将实现翻倍。加大力度规划建设
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
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
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从政策、技术、机制等环节全方
位推进体
系建设,我们一定能为新能源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同时,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不断
取得新成效。
持续加强电子书版权保护(人民时评)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出版业,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如今,越来越多读者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阅读电子
书。据统计,2021 年我国人均阅读 3.30 本电子书。读者的
阅读需求,也推动着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2022 年我国
数字出版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随着产业蓬勃发展,盗版电子书侵权问题也不断出现。目
前,一些网络电商平台,存在不少以代找文件为名的商铺
用户花几元钱就能下载所需电子书。一些网络论坛以交流
为名,允许用户自行上传和交换电子书。一些网盘提供电
子书搜索和下载服务,用户可以免费下载到电子书。这些
电子书绝大部分未经权利人授权,涉嫌盗版侵权,在网络
上传播扩散,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盗版电子书长期存在,收费低廉、获取方便是一个重要原
因。正版电子书品种、数量难以满足读者需求,客观上也
为盗版提供了滋生空间。目前我国每年出版图书有几十万
种,其中很多都没有数字化版本。而且越是出版时间早、
难以借阅和购买的图书,数字化版本就越少。与此同时,
有的作者和出版社担心作品被盗版,没有授权出版电子书
正版市场发育
不足,读者需求难以满足,让盗版电子书有了市场,这反
过来进一步强化了权利人的担忧。能否打破这个循环,是
解决盗版电子书侵权问题的关键。
版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
版权保护力度,常年坚持开展“剑网行动”等专项治理,对网
络侵权盗版保持高压态势。考虑到盗版电子书的扩散传播
隐蔽性较强,权利人为收集和固定证据,往往需要付出很
多时间、精力,治理必须双管齐下、疏堵结合。一方面,
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加
大处罚力度;同时,切实解决维权成本高、举证难等问题
维护好权利人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推动正版电子书市
场健康发展,鼓励著作权人授权数字化版权,鼓励出版企
业和电子书发行平台提供品种丰富、获取方便、价格合理
的电子书产品。
与此同时,也要重视推广、宣传电子书借阅公益服务。目
前我国各地图书馆纷纷加大电子书等数字化阅读产品的采
购和建设力度,推出客户端方便读者查阅,有的图书馆还
提供电子书阅读器外借服务。由于不少读者并不了解有这
些免费服务,因此有必要加大对电子书公共服务的宣传力
度,推动相关高质量电子书阅读服务走近更多读者。
让互联网时代书香更浓,有赖于数字出版产业链相关各方
的通力合作,离不开版权保护的保驾护航,需要广大读者
的理解支持。对网络侵权盗版保持高压态势,不断完善版
权保护
制度体系,持续提升全社会版权保护意识,我们一定能更
好满足读者精神文化需求,为推动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健康
快速发展营造更良好的环境。
从考古中激扬文化自信力量(人民时评)
来自约100 万年前,欧亚内陆迄今发现的同时代保存最完好
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国内首次发现的骨质冰鞋与年代最早
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木质车轮;国内唯一保留了城市
港口、航道这一完整体系的古港遗址……入围和入选“2022
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的项目,学术目标清晰、学术价值重大、
考古理念先进、考古过程精准,为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
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又增添了更多有力实
证。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
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
古国之一,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记录了中国 3000 多年的历
史,同时在甲骨文发明以前,在中华大地还有1000 多年的
文明发展史、超过百万年的人类发展史并没有文字记载。
由于缺乏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时期的文献记载,回答这些
问题只能依靠考古学特别是田野考古获取的第一手资料。
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土,将尘封的历史景象展
示出来,有助于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
内涵、活化历史场景,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悠久
历史和灿烂文化,让文化自信牢牢植根在每个人内心深处。
目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实施 20 余年,对中华文明的起
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
形成和发展过程,形成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提出文明定
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
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如今,每一项考古新发现,都在不断
填补历史链条上的缺环,拓展形成新的历史知识。比如,
甘肃庆阳市南佐新石器时代遗址,刷新了人们对黄土高原
文明化进程的认知;在云南昆明市河泊所遗址,大量公文
简牍和官印封泥被发现,成为该地区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
进程的实证;宁夏苏峪口西夏瓷窑址,反映出两宋时期各
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史实。
近几年,科技考古已经成为遗址发掘的“标配”。在新技术的
助力下,殷墟、凌家滩、二里头、仰韶村、三星堆等许多
著名遗址纷纷重启发掘。湖北十堰“郧县人”遗址在30 多年
前就曾出土2具古人类头骨化石,最近考古队做了极为精细
的发掘——以2厘米厚度为操作层进行高清晰度的三维建模,
采集1400 多份用于年代、环境、分子生物学等研究的样品,
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极为扎实的材料。在南佐遗址,植物考
古发现了数百万粒炭化稻米,这在黄土高原地区前所未见
陶瓷分析显示,陶器烧造温度竟然高达1116 摄氏度,部分
原料可能来自海岱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可思议”的考古发
现,催生新的学术课题,激励考古工作者继续做好出
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为完整准确讲述我国古代
历史付出更多努力。
漫漫历史长河,积淀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
化基因,也激荡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
精神力量。对中华文明之源的探寻,注定是复杂而漫长的
需要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
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
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激扬中华文
明穿越时空、直击人心的文化力量,必能更好为强国建设
民族复兴凝魂聚力。
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人民时评)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制度
创新。国家公园建设的成果已成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和美
丽中国的亮丽名片
前不久,国家林草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
联合印发《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遴选出49 个国家公
园候选区(含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并提出到2035
年基本完成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建设任务。《方案》的出台
是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又一个标志性成果,对于推进国家
公园高质量发展、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制度
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
创新性地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相结合,推动
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
护地体系。2021 年10 月12 日,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
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正
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
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一年多来,国家公园建设在管理体
制创新、严格生态保护、社区融合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
积累经验,国家公园建设的成果已成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
和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不断总结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中的
做法和经验,推动国家公园建设工作提质量、上水平,才
能更好完成《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
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应坚持实行最严格的保护。
《方案》突出青藏高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重点生态区
位和生物多样性、典型景观分布,以国家代表性、生态重
要性、管理可行性为统一尺度,把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
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
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遴选出的 49 个国家公园候选
区,总面积约 110 万平方公里,共涉及现有自然保护地700
多个。坚持生态优先,加强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才能更
好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
同时,应努力实
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除了发挥生态
功能,国家公园还肩负着改善民生等重任,兼
具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在第一批设立的国家公
园中,农牧民通过生态补偿、公益岗位、发展特色产业等
方式增加了收入,也提升了获得感。根据《方案》,全社
会将共同参与国家公园建设,通过特许经营、志愿服务、
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等形式吸纳原住居民、社会公众,直接
加入国家公园的保护建设管理,共享国家公园带来的生态
福祉。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让自然财富、生态
财富源源不断带来经济财富、社会财富,必将为国家公园
建设提供更有力支撑。
还应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国家公园建设涉及自然资源资产
产权、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生态补偿和生态损害责任追究
等多项制度创新。一方面,必须不断完善国家公园设立、
建设、运行、管理等各环节,以及生态保护、自然教育、
科学研究等各领域的制度办法,形成全过程闭环管理的制
度体系。另一方面,也应加快推进国家公园立法,将实践
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上升为国家法律,为高质量推进国家
公园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对于推进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
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极
其重要的意义。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
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质量推进国
家公园建设,必能进一步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
局,我们生活的家园也必将更加美丽宜人。
管好电动自行车需“全链条”发力(人民时评)
电动自行车具有经济、便捷等优势,已成为人们重要的短
途交通工具。不久前,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2022 年电动自
行车及其电池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情况:抽查 262 家企业
生产的 295 批次产品,发现 62 批次产品不合格,抽查不合
格率为21%。产品不合格,质量不达标,无疑会给电动自
行车的后续使用埋下隐患。
不只是生产环节的质量缺陷。在一些地方,电动自行车的
销售、维修、改装、停放、充电、使用、回收,同样潜藏
着不少安全隐患。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引发
安全事故。目前,全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过 3亿辆。如何
管好电动自行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全社会
关心的问题。
电动自行车监管职责分散在各个部门,加强安全管理,强
化工作合力尤为重要。去年8月,国务院安委会印发《加强
电动自行车全链条安全监管重点工作任务及分工方案》,
要求依据“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
经营必须管安全”以及“谁主管谁牵头、谁为主谁牵头、谁靠
近谁牵头”的原则,抓实
全链条安全监管责任,下大力气解决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
流通销售、通行秩序、停放充电、拆解回收等方面的突出
问题。目前不少地方陆续出台了电动自
行车管理相关法规,这为强化监管执法提供了有力支撑。
电动自行车发生事故,涉及多个环节,最核心的问题是车
体和电池本质安全不过关,最难管的问题是擅自改装电池
加强全链条安全监管,必须解决好这两大难题。浙江省上
线电动自行车治理数字化系统,给省内所有电动自行车和
电池都赋上“浙品码”。这一数字化核验手段,串联起监管各
有关部门,既堵住了改装渠道,使车辆产购销等全流程信
息一键可查,也让旧车旧电池回收实现全程记录。北京市
采取线上线下一体化治理,开展电动自行车“一车一池一码”
试点,将产品信息、相关参数及时备案,便于日后其他部
门追溯核验。实践证明,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完善部门间
联网核查和信息通报工作机制是一个抓手。当全链条监管
结成一张扎实、紧密的安全网,才能在有效节约管理成本
的同时,让电动自行车从生产销售到购买上路各个环节的
监管更有效。
管好电动自行车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地的治理探索,进一
步提升了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成效。未来还需围绕综合治
理集成改革,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为此,有关部
门应继续加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全力推动电动自行车
停放充电场所消防安全管理标准立项,结合实际制定操作
性更强的消防安全管理要求。在科研方面,应当加强对锂
电池安全性能、火灾致灾危害、灭火装置性能优化提升等
问题的研究,比如研制集中充电火灾早期精准探测装置,
研发充电柜阻隔及局
部应用灭火系统等。作为电动自行车驾驶者,个人也要时
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树立安全用车意识,不带车“进楼入户”
或“飞线”充电。
消除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重在抓好车体、电池质量,以
及提高使用人的消防安全意识。持续在加强电动自行车生
产源头环节安全质量、强化流通销售环节执法查处、规范
末端使用环节安全管理、推进拆解回收环节安全管控上发
力,定能让全链条监管安全网越织越密,真正治理好电动
自行车。
合力“炒香”预制菜(人民时评)
上海出台方案明确预制菜准入条件,颁出首张食品生产许
可证;广东将预制菜发展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培育壮大
预制菜等新业态;河南实施冷链食品、休闲食品、特色功
能食品等升级行动,打造预制菜生产基地……近年来,预
制菜消费需求旺盛,年产值保持 20%高增长率,经济效益
较好,产业加速发展,各地区各部门加强产业引导,强化
政策扶持,推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章节,专门提
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所谓预制菜,是指以农产品为主
要原料,运用标准化流水作业,经预加工、烹调制成,并
进行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预制菜产业一头连着田
间地头,一头连着消费者餐桌,是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
合发展的有力抓手,对于推进“菜篮子”工程提质增效,带动
农民
“接二连三”增收致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预制菜的火热顺应了需求侧的变化,满足了消费者对美食
的多元需求。生产预制菜的“中央厨房”,通过工业化、标准
化、定量化生产,精算出营养素含量,支持多样菜谱搭配
适应了个性化营养需求。同时,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做
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
准化和规范化水平,有助于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推动农村由卖初级品向卖制成品转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我国预制菜发展迅速,
产品分类多样、品种繁多,且产业发展涉及农业生产、加
工流通、餐饮服务、市场消费等多环节、多部门。但目前
预制菜行业管理主要参照食品相关标准,存在着标准不统
一、质量难保证等安全风险。今年全国两会上,围绕推动
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代表委员纷纷“支招”:“明确预制菜
的概念,科学界定预制菜的涵盖范围”“围绕预制菜全产业链
建设配套完善的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和出台预制菜产业高质
量发展的规划”。由此来看,加快预制菜行业质量标准建设,
逐步形成覆盖预制菜原料、加工工艺、包装标识、微生物
指标等领域的标准体系已成社会共识。
从“菜园子”到“菜盘子”,预制菜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农业全
产业链的有力支撑。预制菜向前端延伸可带动农户建设原
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可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必须加
快打造集标准化原料基地、精细化综合加工、体系化物流
网络、品牌化市场营销等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引导预
制菜产业进一步向产地下沉,根据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
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布局,建设预制
菜原料基地。有条件的地方,要集聚要素、集合功能、集
中企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增效,发展多种
预制菜产品。
让预制菜一直火下去,不仅要让食客们吃得更香,还要让
农民们尝到甜头。预制菜原辅材料的订单采购量平稳,对
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龙头企业、加工产业园与农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
型等合作方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让农民更多更好地分
享产业发展红利,预制菜产业一定能够行稳致远,实现更
大的发展。
聚力创新,领跑自动驾驶新赛道(人民时评)
作为自动驾驶的“路标”,地图信息特别是高精地图是自动驾
驶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最近,自动驾驶发展迎来新
的利好消息。自然资源部发布自动驾驶地图标准体系建设
指南,从基础通用、生产更新、应用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原
则性指导意见,并给出时间表。未来,自动驾驶将有“图”可
依,落地前景更加清晰。
近年来,全球产业界密切关注自动驾驶这一新赛道。随着
以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汽
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成为趋势。可以预见,汽车将逐步
成为兼
具消费属性的智能产品,进而还可能促进零售、娱乐等产
业形态革新。自动驾驶技术进步与应用推广,需要良好产
业生态。经过多年积累与探索,我国自动驾驶产业实力不
断增强,发展活力初步显现。加速推动技术发展和规模化
应用,还有赖研发、市场、政策、法规等方面良性互动,
形成共促自动驾驶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发展自动驾驶产业,必须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得益于新基建和丰富应用场景的支撑,我国在自动驾驶技
术应用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也具有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
件。看测试数据,据不完全统计,国内40 多个城市出台了
自动驾驶汽车道路测试和应用相关的细则,开放的路测网
络不断延展。看行业应用,除出行外,自动驾驶延伸到物
流、采矿等多个场景,与实体经济融合,帮助制造业降本
增效。看发展潜力,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超过 3亿辆,智能
化转型需求可观、前景可期。也应清醒看到,在汽车产业
智能化、网联化方面,我国仍有部分基础技术及器件受制
于人,还须处理好推进应用和强化底层技术研发的关系,
以市场需求为牵引,整合力量协同开展联合攻关。
安全是自动驾驶在真实场景落地的关键,也是发展自动驾
驶的题中应有之义。日渐完善的软硬件配置,让自动驾驶
“看”得更远、“跑”得更准;科研人员通过设置监控冗余系统
等手段,再添出行“安全锁”。进一步验证自动驾驶的安全性,
一方面需要积累更多数据,特别是雨、雾等恶劣天气中的
测试数据,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各方协同制定统一的安全标
准。不论是“一步到位”研发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还是“步
步为营”逐步向上跃迁,安全都是底线。此外,随着汽车产
业智能化、网联化趋势加速发展,个人隐私保护问题日益
凸显。相关产业链参与者需要更加重视数据安全保护,搭
建智能网联汽车安全保护体系,让人们安心出行。
自动驾驶的规模化应用,也离不开政策创新。从全球范围
看,自动驾驶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创新可能突破既有管
理政策的边界。我国较早探索支持自动驾驶的政策体系,
从开放测试场景到出台地图标准,日渐完善的政策,为创
新保驾护航。当前,自动驾驶系统运行仍需进一步明确法
律准则、产品准入要求、事故认定边界等问题。这启示我
们,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应持续探索支撑汽车智能网联
自动驾驶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以及时审慎而不教条的监
管思路,为技术创新留下空间,为产业发展筑牢基础。
察势者明,乘势者智。拥抱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转型
大势,提早布局、赢得先机,汇聚从技术创新、产业协同
到法规保障的合力,我们就能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继续勇
立潮头,争创新优势。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人民时评)
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季季接续,
茬茬压紧,环环紧扣,全力保持粮食稳产增产好势头
春风起,春雨来,收获了“十九连丰”的田野,又迎来新一季
的耕耘。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已春
播粮食 5500 多万亩,冬小麦、冬油菜的春季田管加速推进,
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进入育秧高峰期,西北春小麦
陆续开始播种。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农业强,首要是粮食和重要农产
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
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
然要求。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
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 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
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
何时候都是真理。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2022 年,
我国粮食生产克服诸多困难,产量再创历史新高,为稳预
期、稳物价、稳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站在粮食生产
“十九连丰”的新起点,仍要保持这样的清醒:无惧风浪起,
须有压舱石。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全球农产品贸易不
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加大,国内庞大人口基数叠加消费持
续升级,粮食需求仍在刚性增长,端牢饭碗压力越来越大
因此,即使丰稔连连,粮食安全依然不能轻言过关,粮食
生产依然须
臾不可放松。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
1.3 万亿斤以上。明确的产量目标提醒我们,要坚持把粮食
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季季接续,茬茬压紧,环
环紧扣,全力保持粮食稳产增产好势头,以新一轮千亿斤
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抓手,依靠自己力量端牢中国饭碗。
春播春管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打赢打好这一仗,对
于夺取夏粮乃至全年粮食丰收意义重大。目前,夏季粮油
生产基础总体较好,但也面临苗情复杂田管任务重、粮食
生产成本持续攀升等问题。高起点上保障粮食安全,必须
把重农抓粮的各项措施抓得更紧、落得更实。从政策层面
看,今年在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中,面积产量和种植结
构权重将加大;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继续加强高标
准农田建设;积极协调提前下拨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
搞好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应急防治……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有利于提振信心,增强底气,托举“粮安”。
从长远看,保障大国粮食安全,提升粮食产能仍然是首要
任务,关键还是抓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在坚决守住18
亿亩耕地红线基础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就要把“靠天
吃饭”的耕地变成旱能浇、涝能排的稳产田,将丰收的力量
藏在大地深处;把“木犁耙”“铁把式”换作“金扁担”,让更多
“金种子”破土而出。惟其如此,才能把中国饭碗装得更满,
让中国饭碗成色更足,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稳固
大国粮仓增添不竭动力。
粮食,国计民生的基石,国家安全的底线。只有把牢粮食
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放眼广袤田畴,
新的丰收正在生根发芽。
履职尽责画好奋进同心圆(人民时评)
把群众意见化为议案提案,以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力量,推
动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
踏着春天的节拍,肩负人民的期待,全国两会这场“春天的
盛会”即将在北京拉开帷幕。换届与开局交汇,责任与担当
交织,共识与奋进交融,激荡继往开来、同心协力的力量。
在河南,马萧林委员把调研重点放在红色遗产保护利用上
不断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有效方式;在广东,95 后杨登辉
代表广泛征集建议,笔记本上写满技能人才培养的“金点子”;
在重庆,刘希娅代表走进社区、走向孩子,与家长们一起
探讨家庭教育……全国两会前夕,代表委员们下基层、到
一线,了解民情、汇集民意,倾注精力准备议案提案,为
履好职尽好责打下坚实基础。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把群众意见化为议案提案,以建言
献策贡献智慧力量,推动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
是人民民主为人民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兴
旺发达的重要助力。小到衣食住行,大到改革发展,人民
能够全程、
有效、深入地表达自身利益诉求,人民的意愿在国家政治
生活中能得到充分体现,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力诠释,
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的
生动写照。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 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胸怀“国之
大者”,心系国是民生,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
智慧、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
步鼓舞干劲、信心,是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新一届全国
政协委员的重要职责。如何聆听群众心声、如何探寻发展
良方,关乎代表委员履职尽责的效果质量。马慧娟代表走
街巷、坐炕头,“许多建议都是跟村民们在炕头上聊天时形
成的”;魏青松委员走进田间地头、车间工厂,“群众在哪里,
工作就做到哪里”;翁建平委员制作并随身携带问卷二维码,
参加学术会议间隙也在做调研,“要把提案准备得扎实些,
再扎实些”……真知灼见在走村入户、用心用情中形成,良
言善策在躬身实践、发挥专长中完善,既凝结着代表委员
的思考和心血,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希冀和关切。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的应有之义。”党的XX 大报告就“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
度保障”“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等作出专门部署。新时代十年,
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发展全
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
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开展,人民当家作主
更为扎实。当前,人大代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进一步推进,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不断健全完
善,协商民主的协商方式和平台载体不断创新丰富,有力
保障了代表委员为国履职、为民尽责,助力全过程人民民
主展现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
新的征程已经开启,拼搏奋斗正当其时。全国两会是代表
委员履职尽责的平台,也是全国人民凝心聚力的平台。代
表委员们要聚焦贯彻落实党的XX 大精神建真言、献良策,
为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集众智、聚群力,以高质量
履职尽责助力全国两会圆满召开。从春天出发,让我们以
新作为展现新气象、谱写新篇章,满怀豪情共创更加美好
的未来!
慕课打开教育数字化新空间(人民时评)
技术赋能教育,教育塑造未来。慕课等在线教育,能把优
质教育资源开放给社会公众,彰显了教育数字化的巨大优
势
工作之余,很多人都有“充充电”“加加油”的想法。慕课等在
线教育的兴起,让越来越多人有了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机会
截至去年11 月,我国慕课数量已经达到 6.2 万门,注册用
户4.02 亿,学习人次达9.79 亿,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认定
3.52 亿人次,慕课数量和学习人数均居世界第一。中国慕
摘要:
展开>>
收起<<
目录1.“国潮热”彰显文化创造力(人民时评)22.“以竹代塑”开辟环保新赛道(人民时评)63.保持吸引外资“增量提质”态势(人民时评)94.保障新能源发电送得出用得好(人民时评)125.持续加强电子书版权保护(人民时评)156.从考古中激扬文化自信力量(人民时评)177.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人民时评)208.管好电动自行车需“全链条”发力(人民时评)239.合力“炒香”预制菜(人民时评)2610.聚力创新,领跑自动驾驶新赛道(人民时评)2911.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人民时评)3212.履职尽责画好奋进同心圆(人民时评)3513.慕课打开教育数字化新空间(人民时评)3814.凝心聚力全面...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