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怀敬畏之心 常修从政之德——谈儒家敬畏思想

VIP专免
2024-01-20 999+ 29.18KB 14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常怀敬畏之心 常修从政之德——谈儒家敬
畏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坚定的惩腐决心和高度的
历史担当反对腐败。“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一切腐败必根
源于道德滑坡,道德滑坡是政治腐败的内因。目前,道德
滑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敬畏缺失、无所畏惧,因此唤醒
敬畏意识,是遏制道德滑坡的一个有效途径。儒家历来强
调敬畏,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从中挖掘梳理其敬畏思想,
对今天的反腐或有所裨益。
  什么是敬畏
  敬畏不同于恐惧。恐惧是一种本能,它是靠直觉瞬间
产生的,所恐惧的对象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敬畏的形
成是人们始终处在“清醒”而又“戒惧”的状态,运用理性思索
功夫产生的一种心理情怀,是对恐惧的哲学升华。
  敬畏由“敬”与“畏”两种情感组成,“敬畏”有别于一般的
“敬”,也有别于一般的“畏”。“敬”某事物却未必“畏”某事物,
比如我们尊敬、敬爱老人,并不是害怕老人。同样的,“畏”
某事物亦未必“敬”某事物,比如我们
害怕老虎,但是我们并不敬重老虎。只有敬中有畏,畏中
有敬,方能体现敬畏意识的真谛。
  1、敬
  历代学者都十分重视“敬”,而其中宋明理学家对“敬”的
重视和阐释超过了以往各个朝代的儒学家,达到了登峰造
极之境界:程颢提出“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二程遗
书》卷二上),程颐提出“涵养须用敬”(《二程遗书》卷十八)
朱熹则对“敬”的涵义做了集大成的阐述,不仅继承并发展了
二程的“主一无适”、“整齐严肃”,谢上蔡的“常惺惺法”,尹
和靖的“其心收敛不容一物”,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以
畏释敬,“敬只是一个畏字。”(《朱子语》卷十二“敬
不是休置,只是一,畏不放逸耳。”
(《朱子语》卷十二“敬块然兀坐无所,目
无所见,心无所思,而后之敬。只是有所畏,不敢放
,如此则心收敛,如有所畏。”(《朱子语》卷十
  2、畏
  “畏”,是畏惧之意,杨伯峻先生将孔子的畏之畏
解释害怕,很学者并不认为牟宗三徐复观
李泽厚等先生都解“敬畏”。因为按孔子的重要思想来源
人的哲学,以用一个周初文诰有一
篇没有敬字。”(徐复观《中人性史先秦篇)这里
“畏”不是“怕”或“恐惧”;李泽厚先生:“
似均宜作‘敬畏解。它是的极形态。”(李泽厚
语今当代学者任剑涛在《敬畏之心:儒家立论
其与基督教差异》一出,畏包含三个方
复杂:一是畏惧,是要人们惧怕一些东西而不
嚣张;二是畏,也就是因害怕而远离;三是敬
畏,因敬重,所以惧怕。其中第三个方面才
基点所在,更符合敬畏之畏,儒家敬畏传统
值导向
  敬与畏并不是对的,甚至从某个度上是相通
的。朱子“敬只是一个畏字”,敬的引申义中就包含畏,而
畏的引申义中也包含敬,比如“后生畏”(·)
指年轻人敬的意思。因此,敬畏蒙培元
的,是“敬畏相连,敬中有畏,畏中有敬”。敬畏意识不能
单地被理解为将敬与畏相叠加,而是二者相融通
  什么敬畏
  敬畏缺失当今社会一个无法回辟问题。敬畏
缺失主要由以原因造成:一,经济基础随着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以血缘性、乡土为特点
社会逐渐解体,社会流动加剧社会
人们的约束力越越小,因此人们的敬畏意识也就
越淡薄了。二,意识形态。20 世纪初新文化
倡民主与学,在打击封建礼教的同,也人们对
道德的信仰给打破了,导致了人无所适从,老百姓
目中的圣灵权威瞬间
摘要:

常怀敬畏之心常修从政之德——谈儒家敬畏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坚定的惩腐决心和高度的历史担当反对腐败。“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一切腐败必根源于道德滑坡,道德滑坡是政治腐败的内因。目前,道德滑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敬畏缺失、无所畏惧,因此唤醒敬畏意识,是遏制道德滑坡的一个有效途径。儒家历来强调敬畏,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从中挖掘梳理其敬畏思想,对今天的反腐或有所裨益。  什么是敬畏  敬畏不同于恐惧。恐惧是一种本能,它是靠直觉瞬间产生的,所恐惧的对象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敬畏的形成是人们始终处在“清醒”而又“戒惧”的状态,运用理性思索功夫产生的一种心理情怀,是对恐惧的哲学升华。  敬畏由“敬”与“...

展开>> 收起<<
常怀敬畏之心 常修从政之德——谈儒家敬畏思想.docx

共14页,预览5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 14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