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篇)《梁家河》读书心得汇编
VIP专免
2024-01-19
999+
18.88KB
18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梁家河》读书心得汇编(5篇)
《梁家河》读书心得 1
近期读《梁家河》,我最大的感受可以用习近平所写《我
是黄土地的儿子》中的一句来表达:“作为一个人民公仆,
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
为人民做实事!”
“要为人民做实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习近平同志和
社员一道打井、打坝、修公路,带领大家开挖出陕西省第
一口沼气池、办铁业社、开代销店等。从 15 岁来到黄土地
时的迷惘、彷徨,到 22 岁离开黄土地时,他已经有着坚定
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一步一步都镌刻着要为人民做实
事历史印记。
__村也是一块红色革命土地。作为村支部书记,我要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优良传统,把__村建设得
更富裕更美丽。
当年,习近平带领干部群众,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
和第一家代销店,体现出习近平同志身上那种“敢吃第一只
螃蟹”的智慧和勇气。当前扶贫进入决战期,面临着各种困
难和挑战,我们更要向总书记学习,大力弘扬梁家河蕴含
的精神,凡是对老百姓有利的事情,就要勇于创新、敢闯
敢干,不断提高发展经济的能力。
当年,习近平同志从梁家河的实际出发,从群众的根本利
益出发,带领大家打井抗旱、打坝淤地、建沼气池、修筑
公路,以敢于啃硬骨头的作风和担当,推动梁家河贫困面
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要为人民做
实事”,就要把当前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件老百姓的关心
事做好做实做到心坎上,大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把困难
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切实
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
习近平总书记 20 岁出头就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带
领广大社员苦干实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水井,建立了
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坊,建成了陕西省第一
个沼气池,这一桩桩鲜活的事例,生动诠释了习近平同志
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责任担当。我们要传承习总书记当
年在梁家河当大队支书时,时刻把群众利益记挂心头,带
领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好作风。结合当前正在大力推
进的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思路,选好产业,扩大渠道,用
好用足国家各项好政策,带头实干、立说立行,切实将梁
家河蕴含的精神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带领村民
尽快脱贫致富共奔小康。
《梁家河》读书心得 2
最近,怀着崇敬与好奇的心理,我研读了《梁家河》这本
书,感触颇深,对习总书记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2015
年,习总书记回陕西考察,第一站就是梁家河。《梁家
河》一书正是以此为切入,讲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近 7年时
间与当地群众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生活工作事迹,展现
了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深切的为民情怀和
强烈的进取精神。几天来,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生动
的场景、蕴含的精神力量及梁家河的巨大变迁让我深受启
迪和教育。下面我结合学习情况谈一些心得体会。
一、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始终牢记党员干部要一心为民
1969 年,青年习近平为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
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的号召,来到延安梁家河村
插队,开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历程。习总书记下乡插
队时年仅十六岁,是当时"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
时间最长的知青"。习总书记在陕北延安梁家河那样一个艰
苦的山沟沟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教日月
换新天”的精神战天斗地,一干就是七年,切身践行着做干
部一定要为群众多办事、办好事的宗旨。梁家河村山高坡
陡,可耕种的田地较少,而在当年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
济条件下,群众的最大生活来源就是农田,农田稀少就意
味着农民吃不饱肚子,养活不了妻儿老小。为了解决这个
问题,时任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
同志带领其他知青与梁家河村村民打淤地坝,修筑梯田,
打坝大部分都在冬季农闲时节,乡亲们都怕冷不想下水,
每次他都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在他的带领下
梁家河村建成了14 座淤地坝,这么多年一直是梁家河村旱
涝保收的聚宝盆。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从 1973 年开始,村
里开始有余粮了。1974 年,习近平带领大家修建了陕西省
第一口沼气池。同时,为了解决村民的吃水、照明、打铁
穿衣等生产生活问题,习近平同志还带领知青和村民在村
里建立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等,不断改善村
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习总书记就是这样一个心向群众、为
民着想,为民办事的人。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善于依靠
群众,做到倾听民声、广聚民智、汇集民力,扎扎实实为
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而不懈努力。我们在一个地方,不可能工作一辈子,在一
个地方的服务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
人民做更多的实事好事。
二、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做人、当干部一定要善于贴近
群众,懂得感恩。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村待了7年,这 7年
他与当地群众一起吃玉米团子,住窑洞,睡土炕,挑粪,
相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书中是这样描绘习总书记离
开梁家河那天的。“1975 年10 月7日是习近平
离开梁家河的日子。前一天晚上,他和乡亲们拉话直到深
夜,第二天早上起得较晚。当他早晨推开门走出窑洞时,
看到院子里、道路旁站满了人——大人、孩子、老人,全
村人都来了。大家手里拿着红枣、小米,默默地站着。他
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这是他第一次当众流泪。”看到这
里,我感受到了乡亲们对习总书记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
到了他们的厚重情谊。习总书记无论是回到梁家河,还是
见到梁家河的人,叫出来的一个个小名,说出来的一句句
陕北方言,充分体现出他对大家的深厚感情。总书记关心
的,也都是收入、医疗、养老等等最基本的生活情况,从
中我们能看出总书记心里一直惦念的是广大人民群众。习
总书记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习总书记曾经有过这样的自
述:“1993 年,我再回梁家河时,有的乡亲提到,当年我在
村里创建铁业社,为村民增加了收入;我带领大家开发出陕
西第一口沼气池,让村民用沼气照明、做饭。可是,我所
记得的,是他们曾经无私的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
以他们敦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习总
书记牵挂着梁家河的每一位乡亲。1993 年、2015 年习总书
记曾两次回到延安看望梁家河村的村民,挨家挨户看望乡
亲,为他们送去了慰问品,还把患有腿疾的村民吕侯生接
到福建,自己掏钱为其看病,他支持建设了梁家河小学和
延川中学教学楼,还给经济困难的群众寄来了钱,解决他
摘要:
展开>>
收起<<
《梁家河》读书心得汇编(5篇)《梁家河》读书心得1近期读《梁家河》,我最大的感受可以用习近平所写《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的一句来表达:“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要为人民做实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习近平同志和社员一道打井、打坝、修公路,带领大家开挖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办铁业社、开代销店等。从15岁来到黄土地时的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黄土地时,他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一步一步都镌刻着要为人民做实事历史印记。__村也是一块红色革命土地。作为村支部书记,我要传承习近平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优良传统,把__村建设得更富...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