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篇)党史经典故事集合
VIP专免
2024-01-19
999+
60.66KB
81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党史经典故事集合
(16 篇)
第一篇:党史经典故事·刘胡兰的故事
1946 年的一个秋天,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
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
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
争。这位年仅 14 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
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
成为当地一害。1946 年12 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
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 年1月12
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她悄悄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
信物的万金油盒这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
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
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
坦然躺在刀座上。
刘胡兰牺牲时,尚未满 15 周岁。
第二篇:党史经典故事
梁斌从 1948 年底到 1952 年初,在襄阳工作了五个年头,领
受了四个第一。即第一任宣传部长,第一任襄阳日报社长,第一任
党校校长,第一任团青委书记。在这里留下了剿匪反霸、减租减息
和土改运动,亲手创办襄阳建国后第一张报纸《襄阳日报》等足迹,
同时也为孕育《红旗谱》《翻身记事》等宏篇巨著积累了丰富的素
材。最终,梁老以其常人无法想象的执着,为人们留下了以《红旗
谱》为代表的数百万字的宝贵文化财富。可是,就是这样一位享誉
海内外的文学巨匠,一位功勋卓著的革命者,一位完全有资格高官
有位、享受特殊的人,却三辞官。梁斌第一次辞官是 1952 年。那
是湖北省委书记李先念亲自点将,调他担任新武汉日报社社长。上任
不到一年,他就辞官,为写他的长篇巨著《红旗谱》。随后,他调
任北京中央文学研究所,只做一个机关党支部书记。第二次辞官,
是梁斌辞去中央文学研究所机关党支部书记,以便专心创作他的
《红旗谱》。第三次辞官,是梁斌找到中组部的领导要求辞去职
务,那位领导准备安排他到天津去当副市长,又被他辞掉了。后来梁
老终于如愿,在河北省文联挂了个名,从此专心地创作《红旗谱》。
别人是官越做越大,他却主动要求越做越小。
第三篇:党史经典故事
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是竹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
钢铁!时隔半个多世纪,在重庆歌乐山渣滓洞,无数游客读到江姐狱
中书信的时候,无不被共产党人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所感动。
刘帅是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自 2001 年参加工
作,15 年来他每天都要为游客讲述在渣滓洞、白公馆里战斗的红岩
革命者的事迹,包括人们熟悉的江姐江竹筠的故事。
做了讲解员后,我对江姐有了更丰满的认识,她不仅是一个女
英雄,也是一个妻子,是一个母亲。正因为如此,15 年来,江姐的
故事他讲了不下 2万次,可每每讲到动情处仍止不住流泪。
1943 年,因地下工作需要,江竹筠接受党的指派和彭咏梧假
扮夫妻。在革命工作中,两人逐渐建立起深厚感情,于1945 年结
婚。
此后,江竹筠协助彭咏梧处理了大量党内事务和内外联络工
作,并以川东临时委员会及下川东地委联络员的身份,随丈夫一起
奔赴川东武装斗争第一线。为了不影响革命工作,江竹筠将出生不
久的孩子送给亲戚抚养。
1948 年6月14 日,由于叛徒出卖,江竹筠不幸被捕,被关押
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因为江竹筠负责过联络工作,掌握不少重庆地
下党人员名单和联络方式,被捕入狱后,她立即成为监狱特务重点
拷问的对象。
随着刘帅的脚步,记者走进当年渣滓洞的刑讯室,老虎凳、烙
铁、皮鞭各种刑具按照当时的模样摆放在地,令人骇然。刘帅指着
一排排斑驳生锈的镣铐说,这些不是仿品,而是解放后从烈士遗体
上取下的。江姐所遭受的,是一种叫做手刑的刑罚:5 根筷子夹住手
指,两面用绳子一拉,十指连心,令人痛不欲生。
当年从渣滓洞大屠杀中脱险的15 名革命志士中,孙重、李泽
海两位老人至今健在。今年清明节时,90 岁高龄的孙重依然参加了
祭扫烈士活动,这成为他半个多世纪以来雷打不动的一件最重要的
事。
孙重说,渣滓洞的男女牢室不在一处,虽没有亲眼看见江姐受
刑,但在放风的时候,他看到江姐走路一瘸一拐,并且手指红肿,
像腌萝卜似的。狱友们都知道,江姐受了老虎凳、夹手指的酷刑。
房间很小,没有床,被褥直接铺在地上这就是当年关押江姐的
女牢。重庆夏天潮热,冬天阴冷,很难想象在这样狭小的空间,十几
个人挤在一起是怎样的煎熬。幸存的狱友回忆,江姐由于受刑重,为
了忍受疼痛,她只有咬被子,被子的一角都被她咬破了,棉花漏在外
面。
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对江姐和共产党人来说,什么才是
更大的考验?
在渣滓洞一间展室,记者见到了那张令人动容的照片:照片上是
一对年轻夫妇和一个幼童,脸上流露着满满的幸福。这是江姐一家
人唯一一张全家福,拍摄于她和丈夫彭咏梧即将前往下川东地区参
加武装斗争之前。拍完这张照片,江姐将他们唯一的孩子彭云送给
了亲戚抚养,丈夫彭咏梧不久在战斗中牺牲,头颅被敌人砍下悬在
城门。
可以这样说,江姐夫妇对可能的遭遇是明了的,很难想象,照
片上面带微笑的他们内心是一种怎样的不舍!刘帅说,当江姐走向刑
场的时候,她把自己的梳子、牙刷、口杯所有能送的东西都送给了
其他难友,身上唯一带着的就是自己儿子彭云的照片。
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存放着江姐最后一封书信。信纸只有
普通手掌大小,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信是写给寄养她儿子的亲
戚的:
假如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
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娇养,粗
服淡饭足矣。
作为革命者的江姐,虽早已做好了慷慨赴死的准备,可作为母
亲的她又希望活下来陪伴儿子成长。可以想象,这种备受煎熬的心
情伴随了她在黑牢中的每一天。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刘和平
说。
纵有万般柔情,为了革命胜利,为了人民幸福,可以抛弃一切
慷慨赴死这就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钢铁意志,这就是革命先烈
经受的考验和无畏的牺牲,这就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壮烈历程。
1949 年11 月14 日,江竹筠壮烈牺牲于歌乐山电台岚垭刑场,
牺牲时年仅 29 岁。
如今,每年都有超过600 万人从全国各地来到红岩革命教育基
地,感受烈士精神,凭吊烈士英魂。
我记得不知是谁说过,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中死去,死人可以
在活人的心中活着。刘帅说,江姐书信中说过的一句话,正是以江
姐为代表的红岩英烈的生命写照。
第四篇:党史经典故事
一日,邓可运奉师长汤慕禹、政委陈培荫的命令,率24 人的
运粮队,每人挑两箩筐稻米,160 多斤,徒步300 多里路,运粮到
正在松口作战的红二十四团。运粮队头一天走了 120 多里路,上路
时一人发的五个糠菜团子早已吃完,到晚上战士们都已饥饿难忍。
于是,队长刘海门吩咐队员打来溪水,架锅生火,准备煮饭。住手!
刚查看环境归来的邓可运看到一战士抱着箩筐朝锅里倒米,他大喊
道谁让你倒这么多的米,把锅里的米捞出一多半,做成稀饭。说
罢,他又带着战士一起去山里挖野菜。这日晚饭,大伙吃了一顿野
菜稀饭。吃过晚饭,邓可运将刘海门叫到一边,耐心地给他讲粮食
来之不易,讲前方战士流血流汗,对粮食如何急需,讲为什么不能近
水楼台先得月的道理。说得刘海门心服口服,连连点头。榜样的力
量是无穷的,邓可运带头以野菜充饥,不吃或少吃粮食,使得运粮
队战士非常感动,也纷纷效仿。第三天午后,眼看就要到达目的地
松口,只听咚地一声有人倒地,大伙儿循声望去,只见邓可运栽倒
在地,他挑着的两箩筐米撒得满地。这时,贺龙军长正骑马经过,
见状过来查看,一眼就认出了邓可运。贺龙接过警卫员手中的水
壶,扶着邓可运喝了两口水后,问可运,你怎么啦还没等邓可运张口,
队长刘海门抢先答道贺老总,邓处长是饿的,他一路为了省粮食,自己
很少吃粮食,光吃野菜。头一天上路,一人发了 5个菜团子,他舍不
得吃,还送给别的同志两个。第二天我们做野菜稀饭,他第一个上
去先给自己盛了一碗野菜,大米粒都留给大家吃贺龙听罢,在邓可
运肩上亲切地拍了拍,说同志哥哟,有你这样的好同志,我们红军
何愁打不垮白狗子。
第五篇:党史经典故事
刘少奇从小就喜欢读书,由于他在家里排行老九,所以左邻右
舍都称他刘九书柜。早年求学期间,曾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和莫斯科
东方大学与刘少奇两度同窗的萧劲光回忆说到了东方大学后,少奇
同志一心扑在学习和工作上,他几乎没有个人爱好,从不闲聊天,
也不随便上街。我们不住在一起,但看到他的时候,多是在学习俄
文、阅读《共产党宣言》、思考着中国革命问题。从苏联回国后,
尽管他长期斗争在白色恐怖下或是炮火连天的烽火前线,对于读书
学习他一刻也不放松,他有句名言没有文化,就搞不好革命工
作。1939 年底,正值抗日战争处于非常艰难的时期,一次新四军
支队司令张爱萍去看望刘少奇,当时已是深夜一点多钟,他进屋一
看,刘少奇正在微弱的烛光下专心致志地读书,顺眼望去,书页上
画了好些红的蓝的圈圈点点,有的上面还批了字。即便是病休期
间,刘少奇也不放松学习读书。有一次,刘少奇因病到杭州休假,他
觉得这正是读书的好机会,于是在从北京动身时,就把厚厚的几本范
文澜著的《中国通史简编》塞进了行李包。刘少奇对风景如画的西
子湖畔没什么兴趣,整天在屋里埋头攻读。他的坐功是有名的,有时
坐着读书,可以一连几个小时动也不动,进入一种陶醉、忘我的境
界。休假结束时,几大本的《中国通史简编》读完了。以这种蚂蚁
啃骨头的精神来读书,是刘少奇终身坚持的一种生活状态。
第六篇:党史经典故事
1、1949 年10 月1日,彭德怀在张治中、陶峙岳等人的陪同
下,来到新疆首府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彭德怀走着走着,忽然在沸
腾的人流里发现自己的画像,浓黑的眉毛顿时拧了起来。他一个箭
步冲过去,挡住了那几个抬着画像游行的人。抬画像的群众一下子
没认出彭德怀,诧异地问:你要干什么?!彭德怀指了指他们抬着的画
像,说:这个人模样太难看,你们就不要举着他过街了!抬画像的人
一怔,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彭德怀竟伸手一把扯掉了画框上的画
像。抬画像的人气愤至极,一把揪住彭德怀,大声叫道:你知道我们
抬的是谁吗?这是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常胜将军彭德怀!几个民兵见
状也围拢过来,指着彭德怀:快!把这个坏人抓起来!彭德怀不由得笑
了:同志们,同胞们,我就是彭德怀,就是这个画像上的人!大伙面
面相觑,不知所措。彭德怀接着说:你们不用害怕,我只是想给你们
提一点要求,以后不要抬着我的画框子来回走了,你们要举,就举
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举象征革命的红旗!众人闻言,热烈鼓
掌。
2、1980 年1月,主持总参工作的杨勇,为欢送调离总参的李
达、张才干,欢迎调来总参工作的张震,在京西宾馆请他们吃饭共
花去400 元。事后有人举报他们公款吃喝,当时任中央纪律检查委
员会常务书记的黄克诚知道后,并没有因为杨勇、张震是老部下且
事情不大而放宽要求。他严肃批评了这一做法,指示:要查,不管涉
及天王老子都要查,不仅要查,还要处理,谁出主意谁出钱。在旁
人看来,黄克诚这种做法是撕破脸皮,不顾杨勇、张震和他当年共同浴
血奋战结下的深厚战斗情谊,其实不然。听说黄克诚要查这件事,杨
勇当时认为这是在小题大做,心生不快。但当黄克诚给杨勇打电话说:
你官大了,老虎屁股摸不得了!杨勇放下电话,立马就赶到黄克诚那
里,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说不用查了,是我的主意,随后杨勇从自
己的工资中拿出400 元补上饭钱。并作了检讨,了结了此事。
3、1952 年11 月的一天,江苏省吴江县人民政府县长杨明突
然接到一封北京来信。信中写道:县长同志,中财委陈主任的姐姐陈
星据说县政府对她很照顾,谢谢你们请你们查一下,每月接济陈星
多少钱(或多少米),已经接济了多少次。陈主任讲,现在补贴增加
了,干部家属不必再要公家接济。请你们于 12 月份起,即停发陈
星的接济费用,不必客气。以后由陈主任自行帮助解决。盼你们即
(及)早复一回信,至盼!信末署名为中财委办公室,时间是1952 年
10 月27 日。信中所说的陈主任,就是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中财委)主任的陈云。接到来
信,杨明感到非常突然,他清楚当时国家工作人员的经济状况。而
陈云一家七口,需要接济的亲戚又多,是当时中南海有名的困难
户,其自行帮助解决,实在有点难。因此,杨明并没有照来信说的
去及时办理。不料,一个月后,北京的第二封信又来了。信上说:吴
江县长同志,我们于上月 27 日寄去一信,请于12 月份起停发陈主
任之姐在你县所领的家属优待费,但至今尚未接到回信。因陈主任现
在供给较前提高,所以提出应自己补助其姐。但究竟过去由县政府
补助多少,请即告知。并请即告处理情况,为盼!这次的署名是中财
委秘书室,时间是11 月28 日。这两封信,虽然不是陈云亲笔所
写,但很显然,表达的都是陈云本人的意思。原来,陈云自小家境
贫寒,且两岁丧父,四岁丧母,尽管生活上有外婆和舅舅一家照顾,
但年幼的陈云一直由姐姐陈星照看。因此,陈云一直把照顾好姐姐
的事放在心上。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考虑到陈星当时年过半百、独
自一人生活、又没有收入来源,陈云便托当时的苏南行署主任管文
蔚给陈星捎过一些钱接济她的生活。1950 年4月,又将陈星接到北
京想更好地照顾她,因陈星不习惯,在北京只住了6个月就回到了
吴江。陈星重新回到吴江后,当地政府根据情况对陈星发放了一定
的家属优待费。
4、1959 年,王树声在军事科学院上班时,他天天拿着饭盒到
公共食堂排队买饭。接待外宾和出国访问时,外宾送他一些大小礼
品,他都如数上交国库。一次,新来的勤务员几次将小礼品拿到车
上说:王部长,人家说了,这礼品是送给首长您个人的。王树声却严
肃地说:我这个国防部副部长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外宾打交
道的,礼品怎么会是赠送我个人的呢?公私分明,是我们革命战士的
一个起码准则,今后务必牢记啊。
5、60 年代初,总军械部建制撤销,王树声的住房成了其他单
位的属地,有关部门为了方便他的工作和生活,决定另选地点为他
建造新居。他们先是为他选择了一处某自治区的驻京办事处,这里
环境相当幽静,王树声看后感到也满意。但当他了解情况后摇起了
头,连说:不妥,不妥,这有违我们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几年以后,
他们又在东城为他找到了一个旧院落,独门大院,相当理想,但当
王树声得知这里原是一个民主党派的机关,只因工作人员都被红卫
兵赶跑了而空着时,又摇起了头:这是违反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最
后,他们又在五渊潭附近为他选择了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如画的宅
基地,王树声先很满意,可当他注意到为自己建房要迁走几户老百
姓的民房,还是摇起了头:我看这件事还是算了吧!不要因为我建房
而把老百姓赶走了就这样,王树声大将在他进京时修建的那座平房
里,一住就是 18 年,直到他长辞人世。
6、1935 年,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一天,红四方军总指军徐
向前在雪山上来回巡视正在爬雪山的部队。突然发现一位红军战士
背着一只大锅,一步一喘,艰难地行进着。这位战士没有穿棉衣,身
上只披条草袋。他立即发话:快去把连长找来!不一会儿,九连连长
跑步来到徐总指挥跟前。徐向前严厉批评道:这个同志还披着草袋子,
冻成这样儿啦?你们是怎么搞的,去把司务长找来!连长胆怯地报告道:
徐总指挥,他就是司务长,叫肖永正,他的棉衣临出发时脱给房东
老乡穿了。什么,他就是肖永正!徐总指挥走到这位叫肖永正的红军
战士面前,从他背上接过锅,把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肖永正裹在
身上部队下山后,徐总指挥在方面军全体干部会上,提起肖永正仍
然是激动不已:有个连队司务长,棉衣发下去了,战士们都穿上了,
他却把自己的棉衣送给没有衣裳穿的房东,自己披个草袋子过雪
山,背上还背着一口锅!他就是三十九团九连的司务长,叫肖永正!
肖永正是个正派的粮草官。我们有这样的粮草官,还有什么困难不
能克服?
7、一生清廉的粟裕也曾走了一次后门。大儿子粟戎生从哈尔滨
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从一名普通士兵干起,在祖国的南陲驻扎了4
年。当这支部队调回内地的时候,恰逢中苏边境形势紧张,珍宝岛燃
起战火,粟裕托关系走后门把粟戎生送到前线。次子粟寒生入伍后,
一直在条件艰苦的海军舰艇上工作,因长期海上作业,寒生落下了风
湿性关节炎的病根。
8、1944 年秋,马口维持会会长梁某自当上会长后,勾结日
寇,助敌作恶,拒交抗日税费,傅玉和奉命带领十余名队员化妆为
马帮,通过了日军两道岗哨,进入马口镇内,把梁某抓了起来。傅玉和
并没有枪毙这个汉奸,而是向他宣传新四军政策,望其按规定上缴
税款,随后将其释放。三日后,梁某居然如实向新四军缴纳税款。
此后,梁某还主动协助新四军购买药材等军需物资。还有一次,傅
玉和带队前往商户家征收税款时,却被告知已经收过了,并有字据
为证。抗日税款竟然有人敢冒领,傅玉和当即下令,严查此事。事
情很快查个水落石出,原来是傅玉和的堂弟带人来收税款,立了假
冒的字据,并私吞了税款。依据新四军的规定,私吞税款超过5块
者当被枪毙,而傅玉和的堂弟足足私吞了20 余块大洋。军法如
山,傅玉和虽和堂弟感情很深,还是下令将其枪毙。
9、1977 年初夏,王建安到厦门某军视察,军、师领导准备开
车陪同前往却被拦下。王建安一脸不悦地问:你们来干什么?领导们
说:给首长带带路。王建安反问道:怕我丢了不成?你们去,我就不去
了。说罢,领导们只好退下。
10、1956 年,杨明松刚刚接任贺炳炎的警卫员。前任警卫员
交接时告知,司令员有四个子女在成都军区八一小学寄读,每个星
期六下午要接司令员子女回家度假。杨松明想,八一小学距军区大
院有7里多路,难不成接几个娃娃还要去挤公共汽车?杨明松于是自
作主张,向司机发号施令派车,周师傅,出个车,把司令员的娃娃
接回来!当天傍晚,一辆苏制吉姆牌高级轿车从八一小学开回贺炳炎
居住的院子。在学校憋了一个星期的孩子们欢叫着冲出车门,嬉闹
声惊动了正在客厅休息的贺炳炎。贺炳炎走出门外,顿时两道浓眉
拧得紧紧的。他把警卫员杨明松叫进客厅,严厉地说,以后,我的娃
娃不能用我的车去接。你坐公共汽车也行,喊个三轮车去接也行,
这个专车是我工作用的,娃娃不能用!杨明松低下了头,红着脸默默
地听着。从此,他再也不敢用司令员的专车去接娃娃了。
11、1970 年,吴永光调任武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后,配了一
部专车。但他除了外出办事,一般很少用车,上下班20 多分钟的
路程从来走去走回。一次,他最喜欢的小女儿吴笑娜请老师到家里
教小提琴,离开时突然下起了雨。小女儿想用车送送老师,吴永光
坚决不同意,说:你送老师是私事,不能用公家的车。最后,女儿只
好打着雨伞,一步一脚泥水,送老师去坐公共汽车。后来,吴永光
病重,长期在军区总医院住院,而他的汽车停在大楼门口。二女儿
吴笑春在隔壁楼上班,一天又是下大雨,她赶着要去火车站买出差
的火车票。吴永光的司机看不过去了,说:我开车送你吧!吴笑春婉
言谢绝了:爸爸都不随便用车,我办自己的事就更不能用了。我还是
坐公共汽车去吧。说完,就撑伞走向了瓢泼大雨之中。
12、解放后,吴德峰长期担任政法战线的领导工作。有一次,他
继母的一个侄儿因为当过国民党特务而被人民政府逮捕,亲戚前来
求情,他严肃地说:我们是共产党,不是国民党,求情无济于事。亲
戚无功而返。镇压反革命时,吴德峰的胞弟吴世悉被群众举报,当
地政府认定他有罪,便派人到武汉将其抓回保康县。亲属们到武汉
求时任武汉市长的吴德峰帮忙,让他给当地政府打招呼关照。吴德
峰不但没做打招呼的工作,反而一直说服亲属,要严格按照当地政
府的政策办。吴德峰任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期间,原来的部下
曾有人求他解决一些个人问题,每次都遭到他的拒绝。他对来人
说,正因为你原来是我的部下,我才更要严格要求你、爱护你。我
们都是党培养多年的干部,可不能拿党的原则当儿戏!由于吴德峰总
是把前来疏通关系的亲朋好友拒之门外,他的勤务员常常感慨,要
走吴老的后门算是没门,他叫你连窗户都爬不进去!
13、梁斌从 1948 年底到 1952 年初,在襄阳工作了五个年头,
领受了四个第一。即第一任宣传部长,第一任襄阳日报社长,第一任
党校校长,第一任团青委书记。在这里留下了剿匪反霸、减租减息
和土改运动,亲手创办襄阳建国后第一张报纸《襄阳日报》等足
迹,同时也为孕育《红旗谱》、《翻身记事》等宏篇巨著积累了丰
富的素材。最终,梁老以其常人无法想象的执着,为人们留下了以
《红旗谱》为代表的数百万字的宝贵文化财富。可是,就是这样一
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巨匠,一位功勋卓著的革命者,一位完全有资
格高官有位、享受特殊的人,却三辞官。梁斌第一次辞官是 1952
年。那是湖北省委书记李先念亲自点将,调他担任新武汉日报社社
长。上任不到一年,他就辞官,为写他的长篇巨著《红旗谱》。随
后,他调任北京中央文学研究所,只做一个机关党支部书记。第二
次辞官,是梁斌辞去中央文学研究所机关党支部书记,以便专心创
作他的《红旗谱》。第三次辞官,是梁斌找到中组部的领导要求辞
去职务,那位领导准备安排他到天津去当副市长,又被他辞掉了。
后来梁老终于如愿,在河北省文联挂了个名,从此专心地创作《红
旗谱》。别人是官越做越大,他却主动要求越做越小。
摘要:
展开>>
收起<<
党史经典故事集合(16篇)第一篇:党史经典故事·刘胡兰的故事1946年的一个秋天,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悄悄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