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篇)弘扬长征精神微党课讲稿
VIP专免
2024-01-18
999+
48.17KB
56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弘扬长征精神微党课讲稿
(6 篇)
弘扬长征精神微党课讲稿篇 1
一位小女孩天真地问父亲:红军爷爷长征时为什么不喝健力宝,
为什么不吃巧克力呢?对于他们,长征已成为一个老外婆的传奇故事。
然而随着岁月流逝,长征精神以越来越深刻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
人们到长征路上去追寻,去思考。
1934 年10 月16 日傍晚,八万中央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
失败而被迫突围西行,开始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
在长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红军将领的母亲,当她看到战
士们吃的是清水煮的树皮、草根,外加一段牛皮带时,她落泪了。
她把自己要饭讨来的生芋头全部倒进了锅里。就这,竟成为将士们
难得的一顿美餐。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原荒地好干粮,熬汤煮菜别有
味,端给妈妈来品尝。老妈妈听着战士们自编自唱的牛皮腰带歌
>,挂满泪花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还有一次过草地,一位
在战斗中刚刚入党的警卫员,为了抢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献出了
年仅 18 岁的生命。当他渐渐沉下去的时候,手里紧紧攥着一块银
圆,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交党费。长征中,这样的事情几乎
天天都有,然而队伍每天都在顽强地向前,向前。
这就是长征精神,这就是在枪林弹雨,雪山草地之间打不烂,
拖不垮的硬骨头精神,这就是面对敌人的屠刀与诱惑,没有丝毫的
奴颜和媚骨的大无畏精神!
在21 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民族又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新长征。虽然再没有雪山和草地,但我们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
代的挑战。这种挑战,是一种更为长期、更为严峻的考验。它表面上
看起来并非那么艰难,那么壮烈,但要取得胜利,却是相当不易的。
同学们,当你沉溺于网络游戏,失去自我的时候;当你留连于武
打小说,不思进取的时候;当你吃着肯德基,喝着沃尔玛,为超女疯
狂的时候想一想长征吧,想一想60 年前的那些人和事。如果说当
年所面临的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民主政权的话,而我们今天所面
临的,则是用我们的勤劳和智慧使我们的祖国阔步迈入世界经济强
国的行列。这关系到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关系到每一位华夏子孙
的命运!作为当代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远大理想,那就是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一次充满艰辛的长征,这是时代
赋予我们青少年的新的长征!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
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
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学们,让我们重踏长征路,弘扬长征精神,努力拼搏,去追
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火红的太阳!
弘扬长征精神微党课讲稿篇 2
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
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20XX 年
5月2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调研时来到当年长征的出发地赣州
于都,深刻指出:我来这里也是想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中国共产党不
忘初心,全中国人民也要不忘初心,不忘我们的革命宗旨、革命理
想,不忘我们的革命前辈、革命先烈,不要忘了我们苏区的父老乡
亲们。现在我们正走在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
我们要继往开来,重整行装再出发!这些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长征和
长征精神与党的初心使命的内在联系,对于激励全党奋力走好新时
代长征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军长征是壮丽的史诗。长征是 1934 年10 月至1936 年
10 月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和红
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长征跨越了 10 多
个省份,翻越了 40 多座高山险峰,其中包括 20 余座海拔 4000 米
以上的皑皑雪山,渡过了近百条江河,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被
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长征途中,红军与重兵围剿的敌人作战,
先后进行了 600 余次重要战斗,平均3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
平均每天急行军 50 公里以上。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
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
民族惊天动地的壮丽史诗。
二、长征的胜利是共产党人和工农红军理想信念的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
想的胜利、信念的胜利。长征路上,红军之所以能够战胜凶恶残暴
的追兵,能够征服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能够克服党内错误思想的
干扰,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胸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
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始终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往无前、 永
不后退。
三、 新时代如何不忘初心坚定信念一是在深入学习政治理论上
下功夫。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
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
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我们坚定,是因
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遵循的是规律。我们
坚定,是因为我们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因此,我们一定
要自觉地学习科学理论,把理想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把信念建立
在科学的基础上。既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经典著作的学习,
也要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就要深入学
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
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要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
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
美好未来。二是在积极投身实践行动中下功夫。理想信念是人们在
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对某种思想、理论和事业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
念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也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人的认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
验证和转化,理想信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牢固树立起来、实现
开来。因此,我们要立足本职岗位和实际,坚持真抓实干,以求真
务实的态度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勤勤恳恳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做到
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理想信念的认识,同时不断检验实
现理想信念的效果。三是在铭记长征历史、弘扬长征精神上下功夫。
长征是光荣与梦想永不褪色的徽章,是信念与力量永不枯竭的源泉;
长征是一座精神矿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部百科全书,生
动鲜活、历久弥新。军旅作家王树增在其用了6年时间完成的长篇
纪实文学《长征》一书的序言中写道:读懂了长征,就会知道人类精
神中的不屈与顽强是何等的伟大,就会知道生命为什么历经苦难与
艰险依然能够拥有快乐和自信,就会知道当一个人把个体的命运和
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时,天地将会多么广阔,生命将会何等光荣。
重温一种伟大精神,获得一种现实力量。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牢记伟大
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牢
记使命,凝心聚力、砥砺前行,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在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奋斗中书写历史新篇章。
弘扬长征精神微党课讲稿篇 3
按照局机关党委微党课活动的安排,根据个人近期所学、所知、
所悟,今天向各位领导汇报讲解长征精神,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长征的整体介绍;二是长征的背景及其原因;三是长征的会师地
点为什么选在了陕北?四是长征精神及其重要意义。
20XX 年5月20 日,在江西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
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赣州市于都县,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
念碑敬献了花篮。在 2016 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大会上,习
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
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时
代变了,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每一代人有每一
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们这一代人的
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历史是现实的镜子,今天,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
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一、长征的整体介绍。
1934 年10 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
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
进行长征。中央红军共进行了 380 余次战斗,攻占 700 多座县城,
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 余人,平均年龄不到 30 岁,共击
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 个省,翻越18 座大山,跨过
24 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
军于 1935 年10 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 年10 月,
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
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
陕北红军,是指徐海东、刘志丹、程子华领导的红十五军团。红二
方面军,是红军长征中唯一没有损失的部队,总指挥是贺龙、政治
委员关向应。红四方面军是工农红军主力之一,由张国焘、陈昌浩、
徐向前领导。1、中央革命根据地即中央苏区最初,是在 1929 年1
月由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出发,创建赣南、闽西
两块根据地。到 1931 年9月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
第三次围剿后,革命根据地扩展到35 个县,在24 个县建立了苏维埃
政府。1931 年11 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
央政府,毛泽东任主席,项英、张国焘任副主席。2、长征的路线瑞
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
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 年10
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 年10 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3、
长征中的重要事件 1)长征前毛主席在一直赋闲。1932 年10 月,在
蒋介石发动第四次反革命军事围剿期间,中共苏区中央局在江西召
开宁都会议,左倾领导人王明、博古批评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战略方
针为纯粹防御路线和右倾路线危险,随后毛泽东被解兵权。虽仍然
是中央政府主席兼人民委员会主席,但博古指派张闻天分管政府工
作,后来又安排张闻天出任人民委员会主席,由此,毛泽东只是一
个徒有虚名的政府首脑了。当时,王明因顾顺章叛变、总书记向忠
发被捕感觉危险,已随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长兼国际代表米夫去了苏
联。苏区党、政、军、民一切事物的最高权力机构由博古、李德、
周恩来三人团组成。政治上博古作主,军事上李德作主,周恩来负
责监督军事计划的实行。三人团开会时,不用翻译。博古精通俄语,
李德会将德、英、饿三种语言,周恩来英语最为流利,法语、日语次
之。博古原名秦邦宪,无锡人,出身书香家庭,他极具学习天赋。
李德掌握军事大权,在军事方面的特长是能言善辩,举例时可以引
用凯撒、塔西佗、拿破仑、费雷德里克大帝等一连串名人的话,他决
定问题从不犹豫不决,不只知道堑壕战阵地战。2、湘江战役。蒋介
石妄图阻止中央红军与红二、六军团会师,他调动湘军和桂军,在
零陵至兴安之间近300 里的湘江两岸配置重兵,构筑碉堡,蒋介石
则亲率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及部分湘军在后面追击,欲将红军全
歼于湘江、潇水之间。于是在 1934 年11 月27 日至12 月1日,中
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
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
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 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由此引起了广
大干部和战士对干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到达了极点纷纷要求改
捣领早、3.通道会议。在红军长征的初期,毛泽东一直处于边缘化
的状态,但他并没有终日自怨自艾,而是在行军中积极思考着使党
和红军摆脱当下困境的出路。在 1934 年12 月12 日的通道会议时,
毛泽东建议放弃原定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改向敌人
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发,避免进入敌人的包围圈,得到大多数与会人
员的认可,史称通道转兵。4、黎平会议。1934 年12 月15 日,红
军攻占贵州黎平。周恩来和大多数与会者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放弃与红二,六军
团会合的原定计划,确定向贵州转兵的战略方针。12 月20 日,军
委纵队到达乌江边一个叫黄平的橘子园地里,毛泽东、张闻天、王
稼祥均因身体有恙而坐着担架行军,每当休息时,三人的担架常常
被放在一起,这就让他们有了更多深入交谈的机会。毛泽东向张闻
天和王稼祥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党和红军要想转危为安,必须首先改
变最高军事指挥三人团所执行的错误军事路线。他关于中国革命前
途的思考以及对红军战略方针的分析,逐渐赢得了张闻天、王稼祥
的认同。当天晚上,两个人就将商议结果分别致电告知了彭德怀及
其他领导同志。这些开会前的个别酝酿及通气吹风,为党之后纠正
自身的左倾路线错误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础。橘子园中担架上的谈
话,使原来在黎平会议决定的在遵义地区召开会议又增添了一项重
要内容,那就是请毛泽东同志出来指挥,即要求进行人事上的变动。
由此,黎平会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条件。五是猴场会议。
1935 年1月1日,红军长征到达贵州瓮安的猴场。作出的《关于渡
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指出: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
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这加强了中央政治局
对军委的领导,实际上等于开始动议限制博古、李德指挥权。事实
上认可了毛泽东的军事方针,基本结束三人团的军事指挥权,确立
了政治局决定重大问题的原则,为遵义会议奠定基础。六是遵义会
议。1935 年1月15 日至17 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
会议,史称遵义会议。会议对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犯的错误进行了
尖锐的批评。会议决定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将毛泽东重
新纳入核心决策层,实际上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
地位。这次会议的决定深刻影响了党和红军的前途命运,成为党史
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七是扎西会议。1935 年2月5日到 9日,
中央红军在被称为鸡鸣三省的云南威信县水田寨、大河滩、扎西镇,
连续召开三次政治局会议,统称为扎西会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
古负总的责任,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和经
验教训决议大纲,以及传达遵义会议精神的决定。扎西会议充分肯
定并决定贯彻实施毛泽东的正确军事思想,完成了遵义会议关于调
整常委分工的决定,开创以党中央总负责人张闻天与红军实际最高
领导人毛泽东相互配合、共同领导全党全军的新局面,为红军取得
长征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周毛谈话,他们认为由博古继续领导有
困难,如果调整党的总负责人,按当时的形势理所当然应该由毛泽
东担任。但是,毛泽东提出由张闻天做党的总负责。这个考虑顾及
了各个方面,包括共产国际因素。周博谈话。遵义会议后,博古对
会上的一些发言一直想不通。为此,周恩来同博古有一次长谈。周
恩来认为党必须找一个熟悉农村革命的人当统帅,他和博古都不合
适当领袖。毛泽东搞农民运动出身,熟悉中国国情,有很强的军事
才能,也是很有智慧的帅才。因此,建议博古摒弃前嫌,同心同德,
一切为了打败蒋介石、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这个大局。最终,解开了
他的思想疙瘩。周张谈话。毛泽东从多方面考虑认为应该由张闻天
担任党的总负责,据此周恩来与张闻天进行了一次谈话。八是苟坝
会议。1935 年2月20 日前后,中央红军二渡赤水河,回师黔北,并取
得娄山关战斗胜利。2月28 日,二次夺取遵义。3月8日,毛泽东
和军委纵队进驻苟坝。3月10 日,红一军团林彪和聂荣臻致电中革
军委,建议攻打打鼓新场。但毛泽东却根据最近破译敌军电报,推
断敌军已准备向打鼓新场集结。由于不少领导人都赞同进攻打鼓新
场的建议,双方由此引发了较长时间的激烈争论。尽管毛泽东再三
阐述自己的见解,无奈众人未被说服,争论的结果还是同意进攻打鼓新
场,毛泽东负气离开会场,会议随后表决剥夺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
权。虽然出于一时激愤而辞职不干,但毛泽东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努力,
他在这天深夜提着马灯出发,决定再找周恩来争取一下。二人交流
过后,又一起去找朱德进行详细讨论。3月11 日早,周恩来提议继
续开会讨论攻打打鼓新场问题,并和毛泽东一起最终说服与会者放
弃这一主张,使红军避免遭受重大损失。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县
枫香镇的苟坝召开会议,正式决定放弃攻打打鼓新场。事实很快证
明,毛泽东的军事预见是正确的,红军避免了一次可能出现的失败。
这次会议同时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组成的新三人团,
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其后的半个
多月内,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中央红军先后完成了三渡、四渡
赤水,继而强渡乌江威逼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待蒋将滇军调来
救驾之际又向西直插云南,趁敌回援造成金沙江防线空虚之时越江
北上,最终将几十万追兵甩在南岸,从而赢得了战场的主动权。毛
泽东在受排挤的人生低潮期,毛泽东既没有心灰意冷,也没有随波
逐流,更没有作壁上观甚至于改换门庭,他所做出的一切努力,都
彰显出他因坚定信仰和坚强信念而生、不因个人荣辱利益而移的强
大政治定力。正是这种定力,让党和红军重新走上了正确的路线,
于低谷处迎来了新生。
二、长征的背景及其原因。
1、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五次围剿随着军阀之间混战的结束,
1930 年12 月,蒋介石调集10 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
一次围剿,红军兵力不足4万。1931 年2月,国民党调集20 万大
军发动第二次围剿,红军兵力仍不足4万。1931 年7月至9月,
国民党调集30 万大军发动第三次围剿,红军兵力3万多。1932 年
12 月至1933 年3月,国民党调集40 万兵力发动第四次围剿,红
军兵力4万多。2、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3 年9月~1934 年10
月,国民党调集100 万军队,200 架飞机对红军发动第五次围剿。
围剿和反围剿争夺一整年。第五次围剿,蒋介石采用堡垒战术,在
根据地周围构筑大量的碉堡,包围圈平均每天推进两三里,甚至几百
米,一面前进,一面筑碉堡,达到抽干塘中水,捉住塘中鱼,一举消灭红
军的目的。在此期间,被剥夺军事指挥权的毛泽东曾建议诱敌深入,
在运动中消灭敌人,但被李德否定。李德指挥以堡垒对堡垒,敌人
修碉堡我们也修碉堡,战术上采用短促突击,打阵地战和堡垒战,
但是一打,敌人进碉堡,我军暴露在外,尽遭敌人飞机、大炮的轰击,
十分被动,加上军力悬殊,节节失利。主要看以下数据:一是林彪、
寻淮洲、罗炳辉的红 1、7、9军团,在福建与敌蒋鼎文、汤恩伯第
2陆军6个师拼杀一个星期,无力抗衡,失守建宁城。二是彭德怀
红3军团与敌刘和鼎第9总队4个师交战永安失利,永安城陷落。
三是敌南路军陈济棠占领会场筠门要塞,敌李延年第 4纵队占领福
建连城,敌薛岳、吴奇伟第6路军占领江西永丰龙岗。四是彭德怀、
董振堂的红 3、5军团,以步枪、机枪、手榴弹和大刀,组织汤恩
伯、樊菘甫第10、第 3纵队5个师近8万人的进攻,红军伤亡2300
人,其中干部就达600 余人,广昌以南全部失守。中央苏区仅剩瑞
金、会昌、于都、宁都、长汀等狭小地区,所以突围大转移,只剩
这一条路,且刻不容缓。3、长征前做了哪些准备?在1934 年5月,
李德首先提出大转移,但并非是长征,而是迫于内线作战失利,企图到
湘西与第2、6军团会合,寻求外线的无堡垒作战。大转移,保密工
作很稳。1934 年5月,只有党中央常委会成员张闻天、项英和军
委领导人朱德、王稼祥知道。8月,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陈云、
刘少奇及候补委员邓发、凯丰等才知道。9月初,才个别向主力军
团首长透露。但只说明了大转移,
但未说明转移方向。一是舆论上的准备:1934 年7月至9月,
中央红军以北上抗日为口号,深入进行了思想动员。1934 年7月8
日,博古在演讲时指出:工农红军已经必须,而且能够分拨一部分的
力量直接去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中央政府和革命军事委员会,已经
在这方面作了相应的决定。7月15 日,发表了《为中国工农红军北
上抗日宣言》。8月1日,中央苏区纪念八一建军节,在瑞金举行
了阅兵典礼,突出红军北上抗日这一中心,将北上抗日宣言和抗日
的誓词,向全体部队宣布,并要传达到每个战士中去。二是兵员上
的准备:1934 年夏秋,中央苏区再次掀起猛烈的扩大红军的运动,
从5-9 月,召集了红军新兵近10 万人。9月4日,在大转移前夕,
中央军委为扩大红军发出紧急动员令,并宣布成立独立第
21、22、23 三个师,组成了红 8军团。军团长周昆,政委黄苏,
参谋长张云逸,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三是物资上的准备:整理了兵工
厂,每月造炸弹5万发、翻造子弹达70 万粒,累计修理迫击炮弹共
3000 发成为红军有以史来兵工厂空前的成绩。8月9日的《红色中
华》报道:福建胜利完成了借谷运动,完成7.5 余万担。中央各机关
号召募集20 万双草鞋慰问红军。1934 年春夏,中央银行行长毛泽
民,同毛泽东的警卫员吴洁清从瑞金附近大山里,取回1932 年埋
藏在山洞里的 100 余万块银元,搬回瑞金。长征前夕,这些银元都
被分发给各军团。四是军事上的准备:1934 年5月,周恩来派程子
华赴鄂豫皖,领导红军 25 军突围转移。8月,任弼时、王震、萧克、
摘要:
展开>>
收起<<
弘扬长征精神微党课讲稿(6篇)弘扬长征精神微党课讲稿篇1一位小女孩天真地问父亲:红军爷爷长征时为什么不喝健力宝,为什么不吃巧克力呢?对于他们,长征已成为一个老外婆的传奇故事。然而随着岁月流逝,长征精神以越来越深刻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人们到长征路上去追寻,去思考。1934年10月16日傍晚,八万中央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被迫突围西行,开始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在长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红军将领的母亲,当她看到战士们吃的是清水煮的树皮、草根,外加一段牛皮带时,她落泪了。她把自己要饭讨来的生芋头全部倒进了锅里。就这,竟成为将士们难得的一顿美餐。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原荒地好干粮,熬汤煮菜别有...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