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永葆奋进前行力量
![](/assets/c1cb3888/images/icon/s-docx.png)
VIP专免
2024-01-18
999+
26.07KB
15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党课讲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永葆奋进前行力量
同志们: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
神”。这要求我们要把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实践伟力,在新时代新征
程的伟大实践中赓续精神血脉,让伟大建党精神薪火相传。新时代
科 学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理论蕴涵与赓续路径,探究其
“从 何而来”"内涵是何”“弘扬路径何在"的逻辑理路,对于奋力
夺取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借此机会,
我以《弘 扬伟大建党精神,永葆奋进前行力量》为题,为大家作一堂
党课报告,
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围绕无产阶级建何种党、如何建党等问题进
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为中国共产党建党提供了基本原则,为伟大建
党精神提供了理论渊源。“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源于马克思主义的
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
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马克思
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以及取得百年重大历史成就的强大精神
力量。“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
义以实践为原点,以“实践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哲学旨趣。“马
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
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20 世纪初,马克思主义
之所以能够扎根中国土壤,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先进分子感受到了马
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惊天伟力。“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源于马克思
主义的斗争性。恩格斯说,马克思“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
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
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面对各种迫害和驱逐,为追求真理,马
克思从未停止过革命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源于马克思主义
的人民性。唯心史观认为绝对观念、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决定历史走
向。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百年来,中国
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人民创造出中华民族的惊天伟业,彰显了“对党忠
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
(二)历史境遇: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探索
伟大建党精神具有特殊的历史境遇,其萌发于近代中国人民挽救
民族危亡的不懈探索。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进
行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探索。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
对封建制度和帝国主义列强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
限性,无法提出科学的改革方案,以失败告终。在不废除封建社会制
度的前提下,封建地主阶级发起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随着甲午海战的失败,以失败而告终。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戊戌变
法,在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下,以失败而告终。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
的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在中国共产党
成立之前,各种社会思潮提出的救国方案都没有成功。“中国迫切需
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正是
在这样的历史境遇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具有与生俱来的远大理想、担当精神、革命精
神与奉献精神,呈现出较以往政党不同的信仰信念、革命气质与斗争
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与挽救民族危亡的不懈探索具有历史逻辑的必然
性。伟大建党精神源自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源自挽救民族危亡的革
命理想。在近代国家歧路彷徨、人民翘首怅望的历史境遇中,中国共
产党人坚持伟大的建党精神,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带领人民坚毅前行,
扭转了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历史命运。
(三)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的斗争精
神,“忠孝节义、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赋予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
血脉,是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文化之根。“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
社会理想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生成提供了文化土壤。从老子、
孔子到孙中山先生,中国历史上无数先进人物都曾希望"天下为公"
的大同世界能够实现。《礼记》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描述未
来理想社会,康有为的《大同书》为大同世界进行规划设计,孙中山
倡导的民生主义蕴含着对世界大同的追求。可见,“中国民族和它的
优秀传统中本来早就有着马克思主义的种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家国情怀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提供了文化滋养。“践行初心、
担当使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和担当精神的继承。爱
国主义和担当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早期革命先驱建
党救国的原动力。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李大钊用爱国主义唤醒人
民的反帝意识,喊出了“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的警言;毛泽
东用担当精神呼吁广大学子救国救民,喊出了"五月七日,民国奇耻,
何以报仇,在我学子"的倡议。中共二大明确了党的最低纲领,将爱
国主义和担当精神熔铸在伟大建党精神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舍生取义和自强不息精神的弘扬。以儒家为
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提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舍生取义体现了
中华民族在民族大义面前舍生忘死的价值选择。《周易》言"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在“舍生取义、自强不息”思想的影响下,无数
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丰碑。
“忠孝节义、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提供
了文化基因。《左传》中说“: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忠孝节
义要求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他人至公无私。"对党忠诚"是
对古代忠孝节义的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民本思想。
《尚书》中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经典论述;老子主张“以百
姓之心为心";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管子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这些民本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着相似的
内涵,孕育出“不负人民”建党精神的形成。
(四)实践基础:革命先驱的建党实践
伟大建党精神萌芽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是在中国
传播马克思主义“最彻底最先导的人”,他通过写理论文章、授课演
讲、参与思想论战等方式把马克思主义真理介绍给青年学生,为北京
乃至全中国进步青年学子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了重要贡献。1920 年 3
月,李大钊与邓中夏等人组织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对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
中有老师、学生、工人、记者等不同职业人员,同时“马克思学说研
究会”超越了地域的界限,遍及 20 多个省市。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立其基,导其先河”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真
理之根深深扎入中国土壤打下了基础。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李
大钊还领导青年学生筹办工人夜校,组建工人俱乐部,推动了马克思
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1920 年岁末年初,李大钊接待了来自
苏俄的伊万诺夫、维经斯基等人,在谈话中涉及准备在中国成立共产
党组织等内容。伟大建党精神开始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中
国共产党酝酿建党的实践,始于李大钊护送陈独秀前往天津的途中,
两人约定分别在北京和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留下“南陈北李,
相约建党”的佳话。到达上海后,陈独秀积极发动组织工人群众,
向
他们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注重提高工人的觉悟和教育水平。1920
摘要:
展开>>
收起<<
党课讲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永葆奋进前行力量同志们: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这要求我们要把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实践伟力,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中赓续精神血脉,让伟大建党精神薪火相传。新时代科学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理论蕴涵与赓续路径,探究其“从何而来”"内涵是何”“弘扬路径何在"的逻辑理路,对于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借此机会,我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永葆奋进前行力量》为题,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共同交流。一、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一)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围绕无产阶级建何种党、如何建党等问...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