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深入学习领会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基础
VIP专免
2024-01-18
999+
25.9KB
24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党课讲稿:深入学习领会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
述,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基础
同志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
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
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习近平
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从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回应文化建设的
时代之思,勾勒出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新蓝图,为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发挥了更加全面的文化实践指导作用。深
刻认识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论述的理论提出、重要内涵和价值意
义,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此机会,我以《深
入学习领会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文化基础》为题,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不当之处,请同
志们批评指正。
一、全面把握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提出
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内容丰富的中国共产党文化建
设实践经验和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构成习近平关
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提出背景。
(一)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时间的车轮进入到19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于受资本逻
辑扩张本性的驱使,使世界范围内文化的交流、交往更加频繁,
文化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西方文化长期推崇“零
和游戏”“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对立对抗”“竞争性文化”,导致世界
不同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产生了“弱肉强食”“殖民扩张”“大国欺负
小国”等问题,造成世界范围内文化发展质量变差,侵略思想、殖
民野心极度膨胀,导致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交流、交
往不断减少,暴露出“文化沙文主义”的思维局限。在此背景下,
马克思提出文化应该“以人为本”,应该是“革命的进步的”“科学的
理性的”“民族的”,必须将之放在世界视野下,展现多样丰富的和
谐的特征。马克思、恩格斯重新认识文化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
要性,在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文化危机产生根源的基础上形成了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形成奠定
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消除了以往文化哲学对文化产生、性质、作
用的遮蔽,改变了单向度强调人对文化的传承、创造,而忽视了
文化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根本属性,揭示了“人—文化—社会”的整
体联系,预见性地提出了人与文化、文化与社会的逻辑推进。文
化的形式以及文化发展水平对当前社会的政治与生活产生一定的
促进或阻碍作用,文化所产生的对政治生活与经济基础的影响,
最大的积极作用往往需要由人来实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于对文
化的掌控力量。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从形成开始到内容
的发展都会受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影响与制约,文化的发展
速度和存在的意义与价值需要适应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受
到社会生产关系以及社会政治生活与制度的影响与制约。从这一
逻辑出发,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资本主义文化充斥着人与文化、
社会与文化的异化和矛盾。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
不断遭到盘剥。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对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教
育等社会资源的垄断与控制,固化了社会阶级与阶层,表面欣欣
向荣的工业文明背后隐匿着限制人的发展,掩盖着人与文化、人
与社会的多重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判定资本主义文化所产生危
机的解决不能单纯依靠任何方式的改进,唯有将资本主义制度彻
底变革,才能真正解决人和文化之间、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习
近平总书记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
历史高度,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面推进文化建设的理
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科学性和实践性深刻影响了习近平
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发展与完善,为全面推进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实践经验:党的历届领导集体的文化建设历程
纵观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文
化建设置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谋划,党的历届领导
集体不断探索中国文化建设道路,为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
述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提出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新
文化,即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
文化,把文化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
有力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凸显出无产阶级
领导的民族、科学以及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进
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留下来的贫困和愚
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为了更
好地完成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
的文化建设,毛泽东把“百花齐放、更多材-料获取,请加+V:11
939938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作为文化建设的指导方
针,这一时期有关文化建设的理论逐渐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迎来了改革与发展
的重要机遇,进一步积累了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经验。这一时期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量西方思潮涌入国内,
社会的世俗化和功利化倾向日益明显,个人主义大行其道,甚至
漠视集体、社会、国家的极端行为也不鲜见。对此,邓小平提出
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和健康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强调,“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
一方面变质”“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
坏,走弯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二者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
二者既相辅相成又互相影响。只有把两个文明都建设好了,才能
把社会主义建设好。只有充分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发
展,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将文化发展方向列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中,强调“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
的发展方向”。之后,党的十六大又在进一步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
伟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发
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胡锦涛指出,要“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
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从重视文化和谐的作用到进一步建
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为全面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研判文化与经
济社会及科技关系的新动态、意识形态与文化价值观竞争的新格
局,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列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根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突出
文化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和建设美好生活中的重要
地位和关键作用,进一步提出文化自信的重要论断。习近平总书
记把文化自信作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代繁荣与发展的
根本要求,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与根本路径。
(三)历史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在
世界上取得历史性的意义,就在于其“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
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资源,坚持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借鉴中超
越,形成了坚守中华民族的主体性、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一新时
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
精深、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同时也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国共产党
自成立起,就义无反顾担负起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
者的角色,同时也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
者。中国共产党积极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广泛吸
收了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也在发展过程中深入汲取、总结国外
文化发展方面的有益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深深根植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之中,从高度重视文
化建设到新时代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
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
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只有全面坚持中华文化的立场,才能进一步
摘要:
展开>>
收起<<
党课讲稿:深入学习领会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基础同志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从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回应文化建设的时代之思,勾勒出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新蓝图,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发挥了更加全面的文化实践指导作用。深刻认识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论述的理论提出、重要内涵和价值意义,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此机会,我以《深入学习领...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