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网络“躺平”现象与青年奋斗精神培育
VIP专免
2024-01-18
999+
188.13KB
24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党课讲稿:网络“躺平”现象
与青年奋斗精神培育
“躺平”是 20 某某年最火的网络流行语,也是 20 某
某 年最值得关注的网络现象。通常理解,所谓“躺平”,是
指一 部分青年在社会"内卷"下,在所承受的压力突破个
体心理 临界时,选择放弃努力、消极逃避的精神或行为状
态。网络 是现实生活的"折射镜"、青年心态的"晴雨
表"、社会舆论 的"放大器”。网络“躺平"现象的发生发
展,立体而真实地 投射出“内卷”的现实样态,直观而生
动地反映出青年的集 体心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舆论的
发展走向,是反思“内 卷"、观照青年、洞察舆论的重要窗
口,也是“内卷”治理、 青年发展、舆论引导的重要课
题,具有重大研究价值和现实
研究意义。
目前,关于“躺平”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大众媒体和自媒
体上,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较为鲜见。为此,本文将在社会
“内卷"语境下,梳理“躺平”的网络图谱,分析网络“躺
平"现象投映的青年心态,剖析网络“躺平”现象孕生的社
会土壤,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网络“躺平”现象应对的策略
要点。
一、“躺平”的网络图谱
一般而言,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交流的特定语境中产生
的,并在网络使用和流行的过程中逐渐脱离原初场景,形成
相对稳定的含义。相较于其他网络流行语,"躺平"的网络流
行具有极为显著的过程性和关联性特征。历时性考察可以发
现,若干与"躺平"意思相近的网络流行语反复流行,与“躺
平"形成网络接力;共时性考察可以发现,若干与“躺平”
逻辑相关、与“内卷”意思相近的网络流行语同步流行,与
“躺平”形成网络共振。“躺平”“内卷”以及相近、相关的
网络流行语共同构成了“躺平”的网络图谱。
1. “躺平”的网络走红
在网络上,“躺平”一词最早可追溯到 20 某某年出现
的 饭圈词语“躺平任嘲”,意思是“自家偶像做错了事,粉
丝闭 麦任人嘲讽"。比如,"自家爱豆 (idol) 衣服穿丑
了,就不 要责怪造型师,躺平任嘲吧"。在饭圈中,“躺平
任嘲”作为 粉丝们圈地自萌的用语,语义重心是"任
嘲",“躺平”作为 一种姿态表示,只是一种形象表达无
奈、服气、不回应、不 反抗、不刚不:"、任人嘲讽的语言
学修辞,并不具有太多的
社会学意义。
20 某某年某月,百度贴吧“中国人口吧”中发表了一
篇 题为《躺平即是正义》的帖子,作者“好心的旅游
家”讲述 了自己如何在充满竞争和忙碌的世界中后退的躺
平生活和躺 平哲学,“两年多没工作了,也没觉得哪里不
对;每天只吃两
顿饭,解决食物问题就是解决一切;每月花销控制在 200 块
以内,没钱了, 一年也就工作个一两个月;日常就是家里躺,
外面躺,像闲散的猫猫狗狗一样躺",宣称“躺平就是我的智
者运动,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这篇帖子以“躺平”
来表征一种不工作、不消费、不社交的精神或行为状态,赋
予了“躺平”特定的社会学意义,迅速引起网民围观,引发
全网讨论,并且讨论的范围和深度远远超出了帖子本身一年
轻人该不该躺平?年轻人躺平可耻吗?如果奋斗有希望,谁
会躺平?躺平是等死,不躺平是猝死,怎么破?反正都是穷,
何必穷得那么累?"内卷"之下,如何看待“躺平”?用“躺
平"对抗“内卷”真的有效吗? "内卷”or “躺平”,年轻人
的出路只有这两条吗? 普通网民、网络"大 V" 乃至《人民
日报》官微、《光明日报》官微等媒体也都参与进来,“躺平”
一词迅速走红网络。
2. “躺平”的网络语系
实际上,“躺平”一词并非横空出世,在“躺平”火起来
前,网络上已反复出现过形形色色意思相近甚至相似的网络
流行语,各自火了一段时间,有的至今仍在流行。譬如,20
某某年的"逃离北上广",20 某某年的“神马都是浮云",20
某某年的 "蛋定",20 某某年的"屌丝 ",20 某某年的“只
想 安静地做个美男子",20 某某年的“葛优躺”,20 某某年
的“低 端人口”"丧",20 某某年的“三和大神”"佛系青
年",20 某
某年的“985 废物”等。尽管这些网络流行语各有各的原初
场景,所表达的意思、情绪与“躺平”不尽一致,但或多或
少都与“躺平"有所交集,或浓或淡都有“躺平”的痕迹,
可以将之统一归为网络流行语中的“躺平”语系。
在“躺平”语系中,先前出现的各种网络流行语大多有
着特定标签,或是区域标签如北上广、三和,或是身份标签
如第三代农民工、码农、大学生,或是情绪标签如淡然、无
奈、自嘲, 一般仅指涉特定群体,适用特定场景,表达特定
情绪,多数网民则是以看客的身份在参与,以娱乐的心态在
使用。然而,"躺平"一词的出现,彻底抽离了区域、身份、
情绪等特定标签,精准击中了青年的集体痛点,令青年群体
的每一个人都仿佛感同身受,在受众上导引了各群体的快速
汇流,在情绪上激起了各群体的强烈共鸣, 一举成为“躺平”
语系的"总代言”。“躺平"语系衍化的过程,是情绪强化的
过程,是群体互动的过程,是意义赋予的过程,是认知趋同
的过程。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某某年来网络流行语“你方
唱罢我登场"的快速更迭中,“躺平”语系的网络流行语翻新
出现、反复上榜、持续走红,警示其“所反映的问题在社会
发展过程中始终未能得到妥善解决, 一种普遍情绪始终弥漫
在社会生活中"。
3. “躺平"与“内卷”的网络共振
在“躺平”的网络热议中,“内卷”是一个如影随形的话
题 。 所 谓 " 内 卷 " , 本 初 作为 一 个学术 名 词 “ 内 卷
化”
(involution), 是某某人类学家某某某和某某分别用以描述
一定的文化模式和农业生产,意指"系统在外部条件受到严
格限定的情况下,尽管内部不断精细化和复杂化,但却难以
达到更高水平、跨入更高阶段的过程",即"无法达到质变的
量变”。
20 某某年,随着“有的人骑在自行车上看书”“有的人
宿舍床上铺满了一摞摞的书"的图片刷爆大学生的朋友圈,
“内卷” 一词开始流行于各领域、各系统,用以表达陷入
内 耗、恶性竞争、付出更多努力但却收获不变甚至更少的
社会 现象,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焦虑、痛苦的社会情绪。回
溯网络 流行语的演变,“躺平”有其“躺平”语系,“内
卷”也有其 “内卷”语系,包括 20 某某年的“蜗居”“蚁
族”,20 某某 年的“鸭梨",20 某某年的“伤不起”"悲
催”,20 某某年的 "亚历山大",20 某某年的“女汉
子""人艰不拆”,20 某某
年的“蓝瘦香菇”,20 某某年的“我太难/南了”等。
关于“内卷”的网络讨论,触及“躺平”的现实背景、
社会根源等深层次问题,自然而然地纳入并深化了关于“躺
平"的网络讨论。在“内卷"与“躺平”的关联讨论中,“因
为‘内卷’所以‘躺平’"的因果逻辑快速建立,“‘内卷’不
死‘躺平'不已"的舆论基调广泛凝成,"内卷"与“躺平”
为因为果、强烈共振,更加聚集了社会上对“内卷"与“躺
平”的目光关注,激发了对"内卷"与“躺平”的情绪释放,
深化了对"内卷"与“躺平”的深入思考。 一定意义上讲,
“内卷"与“躺平”作为社会现象、网络现象,"内卷”更多
地属于社会存在层面,"躺平"则更多地属于社会意识层面,
在观察网络“躺平"现象时,"内卷"具有比“躺平”本身更
基本、更现实的意义,认清“内卷”方能理解“躺平”,消除
"内卷"方能拯救“躺平”。
二 、网络“躺平”现象投映的青年心态
网络流行语是青年心态的"风向标",直观地反映着一定
时期内弥散在青年群体中的心境状态,包括青年的认知、态
度、情绪、价值观等。在社会“内卷"语境下,透过网络“躺
平”现象,可以感知青年释放压力、对抗焦虑的情绪宣泄,
青年申明诉求、陈述主张的意见表达,青年填充真空、重建
自我的行动自觉。
1.青年释放压力、对抗焦虑的情绪宣泄
当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既给青年带来了丰厚红利,
也给青年带来了沉重压力。 一方面,高企的房价、高昂的生
活成本成了青年不能承受的生活之"重";另一方面,“996”
“007”"末位淘汰"“非升即走",各行各业、各式各样的“内
卷"成了青年不能承受的精神之"痛”。面对生活之"重"与
精神之“痛”的双重重压,青年高度敏感而又无比清醒,焦
虑痛苦而又无力改变,“努力无用那便不再努力”“付出无果
那便不再付出”的负面情绪在青年中悄然累积和郁结,形成
了一种潜在的普遍情绪、集体心理和认知倾向。此时,网络
上“躺平” 一词的出现,极大地迎合了青年身心俱疲之下想
要逃避的心态,刺激了青年压抑已久之后想要发泄的冲动,
满足了青年身处"内卷"之中想要突围的需要, 一下子打开
了青年情绪淤积的"闸口",扣动了青年情绪释放的"扳机",
点燃了青年情绪爆发的“引线”,迅速在青年中引起共情共鸣、
形成群体极化,在网络上酝酿演化成一种现象级的群体情绪
"我‘躺平’了,生活你来吧!"
青年所宣称的“躺平",只是口头“躺平”而非行动“躺
平",他们并非真的不工作、不消费、不社交,他们仍在努力,
仍在奋斗,仍在追逐梦想,“躺平”只是青年自娱自乐、自嘲
自解的一种方式而已。某某某某— 某某某某年,北京常住人
口、"北漂"仍然在以某某万人/年、某某万人/年的速度增长,
“逃离北上广”并未真的逃离。某某某某— 某某某某年,研
究生报考人数从某某某某年的某某某万人增长到某某某某年
的某某某万人,年均增长近某某%,“佛系青年”并未真的佛
系。"声称要‘躺平’的年轻人,总在黎明被自己设的闹钟唤
醒"。可以判定,目前阶段“躺平"主要呈现为一种网络情绪、
网络现象,并未现实化为社会行动、社会现象,青年仅以“躺
平"作为释放压力、对抗焦虑的情绪宣泄— 以“躺平”来宣
泄“我累了”"我做不到"“我卷不动了”的负面情绪,来对
抗“你要努力”"别人都行,你怎么不行""别人都这样,你
怎么不这样"的社会裹挟和环境规训,以此激活心理防御机
制,减轻心理焦虑和精神压力,促进心理韧性,恢复心理平
衡,实现自我激励。
2.青年申明诉求、陈述主张的意见表达
每一代青年都有每一代青年的意见表达要求和意见表达
方式。前互联网时代,青年以大众媒体为主要载体参与社会
现象、社会问题的讨论,包括真理标准问题、潘晓来信、西
方社会思潮热、读书热、邓小平南方谈话等,这一阶段青年
的意见表达是间接的、"代议制"式的。进入某某世纪,互联
网的普及、自媒体的兴起,为青年意见表达提供了平等、开
放、便捷的平台,"人人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有麦克风",每
个青年都能通过自媒体工具参与社会事务,对社会议题表达
自己的看法,就切身利益表达自己的诉求。网络已经成了当
代青年意见表达、汇聚、协商、发酵的“民间舆论场”。网络
“躺平”现象,正是青年关注社会和现实、表达诉求和主张
的一个典型现象。
“言语活动是心理的和社会的想象世界的一面镜子,它
在所有层次上都能忠实反映心存欲望的说话者的种种向往"。
观察网络上关于“躺平”的讨论,无论是青年对所面临的现
实问题的写实性描述,还是青年对所承受的诸种压力的情绪
性宣泄,抑或是青年对问题解决方案的建设性建议,抛开情
绪层面的因素,其深层次的含义在于以话语的方式表达意见、
摘要:
展开>>
收起<<
党课讲稿:网络“躺平”现象与青年奋斗精神培育“躺平”是20某某年最火的网络流行语,也是20某某年最值得关注的网络现象。通常理解,所谓“躺平”,是指一部分青年在社会"内卷"下,在所承受的压力突破个体心理临界时,选择放弃努力、消极逃避的精神或行为状态。网络是现实生活的"折射镜"、青年心态的"晴雨表"、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躺平"现象的发生发展,立体而真实地投射出“内卷”的现实样态,直观而生动地反映出青年的集体心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舆论的发展走向,是反思“内卷"、观照青年、洞察舆论的重要窗口,也是“内卷”治理、青年发展、舆论引导的重要课题,具有重大研究价值和现实研究意义。目前,关于“躺平”的...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