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跃进”迅猛发展的同时,农村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1958年8
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随后,全国农村
只用了一个多月就基本实现公社化。“大跃进”初期建立的人民公社的特点是
“一大二公”,实际上是刮“一平二调”的“共产风”,搞平均主义,无偿调
拨生产队包括社员个人的财物和劳动力,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尽最大的努力把建设搞得快一点,以争取更多的主动,是当时全党全国人
民的迫切愿望。但是,由于党对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不足,由于背离了
党一向倡导的实事求是的原则,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结果事与愿违。
1958年秋冬之间,党中央开始发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了不
少乱子。从 1958年 11 月第一次郑州会议到 1959 年 7 月庐山会议前期,党中央
领导整顿人民公社,调整高指标,作了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共产
风”、浮夸风、高指标和瞎指挥得到初步遏制,形势开始有所好转。这期间,
党中央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得到一些新的认识。主要包括:生产关系
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必须利用价值规律为
社会主义服务;要以“农、轻、重”为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综合平衡是整个
经济工作的根本问题,国民经济应当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这些认识是纠“左”
取得初步成效的重要原因,也是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成果。但
是,纠“左”是在肯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前提下和框架内进行的,初步
好转的形势还很不巩固。随后出现的“反右倾”斗争中断了纠“左”的进程,
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党和人民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前
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03 国民经济调整和“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
面对严重经济困难,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心认真调查研究,纠正错误,调整
政策。1960 年 11 月,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
信》,要求全党用最大努力坚决纠正“共产风”;1961 年 1 月,党的八届九中
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以这两件
事为标志,“大跃进”运动实际上已被停止,国民经济开始转入调整的新轨道。
毛泽东在八届九中全会以及为准备这次全会而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号
召全党恢复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作风。之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
德、陈云、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系统解决农村人民
公社存在的问题,毛泽东于 1961 年 3 月主持起草《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
案)》(农业六十条)。在条例起草和修订期间,全党的认识不断深化,开始
逐步解决农民强烈反映的公共食堂等问题。
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各领域的调整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工业领
域调整围绕降低钢产量等指标和整顿企业秩序展开。 1961 年 9 月,中央作出
《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强调必须当机立断,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
指标降到确实可靠、留有余地的水平上。同时,中央发布试行《国营工业企业
工作条例(草案)》(工业七十条),对于恢复和建立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发挥
了积极作用。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