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专题党课讲稿:深刻理解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本质与要义
VIP专免
2024-01-18
999+
23.5KB
25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高校思政课专题党课讲稿:深刻理解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本质与要义
一、“铸魂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本质要求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肩负着培育新人的历史使命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根本宗旨就是以先进的
思想与价值观念引导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目前,思政课教学还肩负
着新的历史使命,就是努力培养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
教师要做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做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做大学生
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习近平X 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
谈会上,习近平明确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铸魂育人的历史使命,要用“四个自信”立德树人,明心立志,用真理的光
芒照亮大学生前行的道路,引导莘莘学子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
入新时代的追梦征程之中。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与集体主义来提升大
学生的思想境界,鼓舞大学生追求幸福生活的热情,坚定建设美好家园
的决心。
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
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大学生只有树立共同的
理想、共同的价值、共同的文化,才能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思想以及
共同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伦理规范和风俗习惯,才能产生强大的民
族亲和力、人心凝聚力和发展推动力。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华民族实现
现代化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长期、复杂和艰巨的历史任务。只
有把全国各族人民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凝聚起来、组织起来、统一起
来,才能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一盘散沙,什么事情都办不成。靠什么
来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传达给全体大学生,
变成全体大学生的共识?靠什么来凝聚和激励全体大学生同心同德进行
现代化建设?要靠卓有成效的思政课教学。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政课,
通过扎扎实实的思政课教学,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主人翁的
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如果放弃或忽视思政课的价值,大学生就会失去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失
去认识共同利益的有效渠道,人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相互倾轧、尔
虞我诈、腐化堕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盛行,怎么能够凝
聚人心、团结群众?怎么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怎么能够实现
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向广大学生传输正确的价值理念、思想观点与高
尚的道德情操,发挥思政课的教育与感染作用,是思政课的永恒课题。
(二)思政课教学是传递真善美的指路航标
我们要通过思政课教学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
大学生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
道德的生活。这就是说,坚持思政课教学的正确价值导向,要求教师在
思政课教学中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先进的思
想教育人,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激励大学生,从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操守
与精神境界。如果说思政课教学如同航行的灯塔,依靠思想的光芒,照
亮大学生前行的征程,那么,正确的价值导向则犹如航标,指引着大学
生前进的方向,引导着大学生朝着正确的人生方向与生活道路前行。从
这个意义上说,正确的价值导向关系着思政课教学的生命线,决定着思
政课教学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的历史经验证明,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
作的生命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多年的高校办学历史也充分证明,
只有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观导向,才能保证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政
治方向对头、政治原则坚定、政治路线正确,才能凝聚高校各方面的力
量,确保高校党委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高地总揽全局、协调各
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高校设立思政课程,目的是向
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把思政课的
价值导向与知识传输的有机统一视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成功的标志。特别
强调坚持价值导向是思政课教学的内在生命力;坚持思政课教学对大学
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严肃与深刻的启发;坚持思政课教学
对社会公平、正义与真理的追求,实现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科学引导。马
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
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
益。”“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
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重
视党的政治建设,始终保持在思想、政治、理论、组织以及政策、纲领
上的独立性,以保证自己的领导权。可见,思政课教学从来就应当是大
学生政治生活的圣殿或神圣的精神栖居之所,而绝不是思想的垃圾场或
道德的污秽地,也绝不是文化的沙漠或虚无主义的避难所。向大学生传
输正确的思想观念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发挥思政课教学的教育与感染作
用,是严肃思政课教学的永恒旗帜。
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高校推出许多优秀的思政课教学案例,成为大
学生钟爱的课堂,除了教学方法的成功之外,主要是因为思政课教学中
呈现的思想、情感对大学生的向上向善发挥强大的引导力量。有的优秀
教学案例,寄托着思政课教师对社会、人生与生活严肃而深刻的思考,
表达着思政课教师对美好人生和生活的向往,从而使大学生受到思想的
启迪、心灵的净化与审美的熏陶。有的优秀教学案例,表达了自强不息
的人生哲理,因此激励着大学生在生活中努力奋斗。有的优秀教学案例
对成长中的大学生进行了人生观的积极引导,使之构筑积极向上的人生
XX。有的优秀教学案例,浓缩了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把大学生引向了
精神与道德的高地。有的优秀教学案例,讴歌我国人民群众喜爱的诗人
作家高洁的人生志向、豁达的生活态度与深切的忧患意识,给大学生以
精神的鼓舞与道德、情感的升华。
(三)思政课教学是传递正确历史观的摇篮
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
观点。由于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
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坚持唯物史观是一种正确的历
史观,而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错误的历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唯物史观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指导意义,主张用历
史选择论替代唯物史观,用人性论取代阶级论。历史虚无主义不是从既
有事实出发,而是根据一些历史现象的表面特征和零星的历史材料,不
尊重历史事实,片面引用史料,主观臆断历史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不
是把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思想等置于历史场景中加以分析,而是脱
离特定历史条件,根据他们的政治诉求,任意打扮历史、假设历史,胡
乱改变对近现代史中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问题的科学结论,作非
此即彼的评判;不是从整体上、从联系中去把握历史事实,不是从错综
复杂的各种关系、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中把握主要的历史线索,而是乐于
以点概面、以偏概全。在价值观念上,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消解价
值,嘲讽神圣,丑化英雄,瓦解理性,怀疑一切,完全用非理性的眼光
来看待历史与现实,把生活等同于荒诞的、没有意义的游戏,丧失对生
活的信念。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在于泯灭了大学生的是非观念,放弃了
大学生的基本价值立场,否定大学生向上向善的努力,其影响便是大学
生人文精神的严重失落。
习近平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
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
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
要性,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
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深入学习领会
习近平的讲话,对于我们自觉坚守意识形态的阵地、认清历史虚无主义
的危害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铸魂育人”是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责任
(一)思政课教师要做弘扬社会正气的宣传者
受国内外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思政课教学难度之大是任何其他课
程所没有的。有的教师为了取悦学生、迎合学生、附和学生,放弃对大
学进行正面的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放
弃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责任,在思政课教学中渲染某些负面的社会新闻,
停留于满足大学生的某种感官需求与低层次爱好。使思政课教学的主体
缺位、客体占位;形式走样、内容变味;和声变调、杂音涌现。
摘要:
展开>>
收起<<
高校思政课专题党课讲稿:深刻理解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本质与要义一、“铸魂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本质要求(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肩负着培育新人的历史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根本宗旨就是以先进的思想与价值观念引导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目前,思政课教学还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就是努力培养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教师要做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做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习近平X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明确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历史使命,要用“四个自信”立德树人,明心立志,用真理的光芒...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