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党课讲稿范文(通用6篇)
VIP专免
2024-01-18
999+
70.68KB
38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廉洁党课讲稿范文(通用 6 篇)
廉洁党课讲稿 1
同志们:
今天我们举办的党课活动,主要是通过想学习和交流, 进一步深
化认识,统一思想。考虑到结合目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
入开展,同时使大家了解我们党党风廉政建设的历程和新形势下做好
党风廉政建设的几点要求。因此我选择“为民务实清廉”作为这节党
课的主题。下面我和大家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体会。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
本利益,清正廉洁、勤政为民是建党、治党的重要内容。我们党一贯
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并采取强有力的“铁腕治腐”措施,
腐败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腐败问题仍然严重影响着党的健康肌体,
严重影响着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进程,严重影响着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吏治腐败是最大的
腐败,行政腐败是吏治腐败的一种。近年来,多名高官相继落马,行
政廉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一 、廉政的内涵和历史沿革
"廉",一个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概念,其本意为堂屋
之侧边和物体露出的棱角,引申为人的品行端方不苟、方正刚直。在
古代,"廉"代表着一种政治思想主张,是君子圣人的一种高尚品德,
是为官者必须具备的行为品德。在《周礼》中,"廉”的含义为:“一
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 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此“六廉” 是中国古代对为官者"廉"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最早
的官吏考核标准。
“廉政”,既是政治管理学的概念,又是政治伦理学的范畴。廉
政的主体既指政务工作者,也指政务工作部门,对前者是官品人品,
对后者是党风政风。用传统的话说,廉政就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所谓正气,是指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所谓清
风,是指不贪财肥私,不贪赃枉法,不以权谋利,不沾公家一分便宜。
古代官服的肥袖可以载物,两袖一抖,常常抖出赃银贿财,而像于谦
一样的廉吏只能抖出“两袖清风”。用现在的话说,廉政就是堂堂正
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干干净净做事。
廉洁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没
有什么腐败可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 一些掌握了社
会权力的人,运用手中的权力,违背大多数人的意愿为自己谋取私利。
于是,廉洁就成了社会民众对执政者的基本要求和热切期盼,更是治
国理政者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
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
令不从",西汉著名思想家董仲舒认为:"至廉而威",西汉著名史学
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也讲:“祸莫惨于欲利”,
金代诗人元好问也发出了“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的感叹。“吏
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畏吾能而畏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
欺,公生明,廉生威",这几句明代官箴,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我国古
代历朝历代的君主都高度重视吏治,也都制定了非常严厉的法律来惩
治官吏的腐败行为,也有无数清官流芳百世,但终因政治经济制度的
本质,官员腐败乃至朝廷腐败成为必然,法律也形同虚设,以致政权
覆灭。 一朝取代一朝,构成了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画卷。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把拒腐防变、反腐倡廉作为实现最高
理想和最终目标的一项主要任务抓住不放。1924 年 1 月,国、共实
现 第一次合作后,共产党员可以在国民党党、政、军担任职务,为
防止 共产党员腐化蜕变,党中央于 1926 年8 月发出了《关于坚决
清洗贪 污腐化分子的通告》,这也是我党历史上的第一个惩治贪污
腐化分子
的文件。
1931 年 11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随后,
中 央苏区就开展了历时两年的惩腐肃贪运动,在这次运动中,时任
叶坪 村苏维埃政府主席的谢步升因利用职权贪污财物、牟取私利被
处决, 成为我党反腐败历史上被判处死刑的第一个“贪官”。在处
理谢步升 的问题时,毛泽东同志严肃指出:"腐败不清除,苏维埃
旗帜就打不 下去, 共产党 就会失去 威望和 民心 !与贪 污腐化 作斗
争,是我们共产 党人的天职,谁也阻挡不了!"抗日战争时期,共产
党在与民族敌人生 死搏斗的同时,也丝毫没有放松廉政建设,公开
提出了建立廉洁的抗
日民主政府的政治纲领。
1938 年8 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 ,
规 定了 10种必予严惩的行为。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
中全 会上谆谆告诫全党:“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
被拿枪 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
是经不起 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
仗。我们必须
预防这种情况。”同时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革命和建设的任务都很繁重 ,反腐
倡廉的形势也相当严峻。1949 年 11 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及
各 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1950年夏、秋、冬三季,在全党范围内
进行
了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
随后,于1951 年底到 1952年 10 月,在党和国家机关内开展了
反 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党中央迅速果断处
理了 一批典型案件,其中时任天津地委书记的刘青山和天津专区专
员张子 善被送上了断头台,引起了全党的警惕和社会的震动。在处
决刘、张 两人之前,面对部分高级干部的求情,毛泽东指出:"治
国就是治吏! ‘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之不
国'”。1952年4 月 18 日, 政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
污条例》,党的八大和八届二
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进行教育和规定制度两方面的措施,在我党的廉政
建设史上产生了深远意义。
1978 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反腐倡廉也进入了拨乱反正、重视法制与
民主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告诫全党要"一手抓改革开
放, 一手抓惩治腐败”;江泽民同志也反复强调“治国必先治党,
治党务 必从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切实改进党的
作风,着 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
治本,更加 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工作领域"。 党的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好干部队伍,要加强党性修
养、廉洁从政、理 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为
我们新时期的干部队 伍建设明确了方向,指明了道路。反腐倡廉必
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 必须警钟长鸣。每一名党员干部一定要在思
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 道德防线,在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
中,务必经受住权力、金钱 的种种诱惑,始终做到防微杜渐,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 谨小慎微,清正廉洁
一要加强政治理论和道德准则学习,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古人
说过:“学以立志"、"学以养德"。清代学者余怀认为:"读书能够
使 糊涂的人变得聪明,狭隘的人变得旷达,忧郁的人变得愉快,笨
拙的 人变得灵巧,愁闷的人将会欣然起舞,有病的人将会霍然而
愈”。可 见读书学习对提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塑造一个人的良
好品行非常 重要。
高尚的人格、良好的操守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种积累、 一种养
成。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法官,只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才能
时刻保 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在纷乱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不被金钱、美
色、权力 所诱惑。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纷呈多彩的治国理政思
想中,有许 多优秀的反腐倡廉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像包拯、
海瑞、于成龙 等,之所以能够彪炳千秋、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清
正廉洁、不畏权
贵、秉公执法的优秀品质深深地烙在人民的心中。
二要勤政爱民、心系群众,经常进行换位思考。我们经常说的“不
勤政也是腐败"、"无功便是过",既是党对我们党员干部的 要求,也
是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殷切期待。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就把实现好、
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追求,
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要慎独慎微、防微杜渐,筑牢思想道德防线。纵观走上犯罪道
路的官员,无一不是从一瓶酒、 一条烟、 一件小礼物、 一点“小意
思” 开始,进而胃口越来越大,以至欲壑难填,由于“小不忍而乱大
谋”,
最终走上不归之路。
四要生活简朴,以俭养德、以俭养廉。唐代开国名臣魏征曾说过:
“骄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大诗人李商隐也留
下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名言警句,这些古训都
将勤俭作为立身和成就事业的根本。中华民族历来是重视和崇尚俭朴
的,勤俭立身、勤俭治家、勤俭理政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五要管好身边工作、生活的人。我们不是独立于社会的群体,不
是"独行僧",有友情、亲情,身边有许多一 同生活和工作的亲人、
同事和朋友。我们离不开他们,否则既工作不好,也生活不好。严格
管理、教育好自己身边生活、工作的人特别是自己的配偶、子女与严
以律己同等重要,在让他们一定不出问题的同时,时常给自己吹吹清
醒风、廉政风。
同志们,贪污腐败,历来为人痛恨;清正廉洁,古今为人景仰。
我们要统一思想,尽职尽责,为人民谋福利。
廉洁党课讲稿 2
同志们:
在"治污减霾"工作紧锣密鼓开展之际,按照区监察局开展宣传
教育月活动安排,今天由我跟同志们一起探讨反腐倡廉建设的有关问
题,期望通过这次授课,能对分局各项工作,尤其是“治污减霾”工
作有所促进。
党的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视作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
远大计,把反腐倡廉定位在亡党亡国的生命线,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对
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视,充分显示党执政为民的决心。近年来,随着经
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环保地位的上升、权力的凸显、资金的增加, 一
些重要部门、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成为违纪违法案件易发多发地带。
贯彻落实党的关于反腐倡廉工作的新举措、新要求,环保系统广大党
员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当前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实际,
立足岗位,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扎实有效地抓好工
作落实。
一、腐败现象产生根源及其后果
"腐败"一词的本意是指生物的腐烂,后来被引入思想道德和政
治领域,特指国家公务人员滥用权力谋取私利,从而违反社会公认的
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并造成一定社会危害的一种畸形行为。腐败在
广义上说是行为主体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职权或偏离公共职责的权
利变异现象。从狭义上说泛指国家公职人员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权力
的权利蜕变现象。联合国定义称腐败的实质是滥用权力。
(一)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
腐败现象古来有之,久治不绝,根深蒂固。产生腐败现象的成
因, 从不同角度分析,可以找出若干种原因。如社会历史原因、政
治文化 原因,也有当事者个人的原因。
1.利益的驱动是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动力。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
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存在着本能需求,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物性要
求。这种生物性要求反映在人类行为的动机上,就是“欲望”。人在
“欲望”非常想得到满足而没有得到满足时,其“欲望”就会偏离正
确的方向,产生一些“出格”的行为。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
亡"。正是由于人类这种原始的欲望和弱点,在强烈的利益要求驱动
下, 一些利欲熏心者便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寻找一切可乘之机攫取
财富,腐败现象也就随之产生并不断发展。
2.私有制是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本因素。腐败现象在本质上是剥削
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进入阶级社会后,物质财富的私有化,成为
产生腐败行为的思想基础。 一方面,当一个人能用手中权力交换到物
质又不被束缚的时候,就会无限的放大这种权力。这样,腐败也就产
生了。除非他受到道德的、法律的、或宗教的力量约束才可能放弃这
种谋利行为。因此,如果当权者没有道德修养,法律又对他的腐败行
为不能及时有效制裁的情况下,他就会把手中的权力当成无形的商品
进行物质交换,以获取更大的私利,这就是所谓的权力寻租行为。
另一方面“官贵民贱”的封建剥削思想意识对人们打下了根深蒂
固的烙印,“升官”和“发财”成了封建社会人们的思维定式,连刚
刚认识字的儿童也知道读书好便可以 "学而优则仕",有了仕的地位
便可发财,便能“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至于封建社会中,当
官后光宗耀祖,封妻荫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更是普遍常见的
社会习俗。这种观念影响深远,以至这些腐朽的封建主义思想和观念,
在当今中国的现实政治生活中都可以找到新的表现形式:官本位、以
权谋私、权钱交易、家长制、裙带风------
3. 法制和管理力量投入失当,是腐败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人
对 物质生活追求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从依法治国的角度来说,通过
法制 和管理的手段,把人们对物质生活追求的欲望乃至行为,限制
和约束 到保证不妨碍社会正常生活秩序的范围内,就能够避免和最
大限度地
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但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法制和管理力量投
入失当,成为腐败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法制立足于惩腐,管理立足于防腐,如果从开始就把管理抓好,
使他们都能廉洁从政。也就不会存在这种腐败多发的势头了。那样要
比等到他们腐败后制裁他们要好的多。如果想要依靠法制替代管理的
办法治理腐败是不可能达到目地的。 一个管理好的人不管法制如何他
都不会去腐败。而一个没有管理的人一旦有机会他就有腐败的可能。
(二)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
如果要从不同社会发展历史、不同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社
会结构及领域中,列举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那是很难列举完全,也
是很难说清楚的。权威人士对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是按以下几个方面
来划分的:
1.根据腐败者的行为和目的来划分。腐败可分为拜金型、拜物型、
徇私型、享受型、贪色型等。
2.根据人们对腐败行为的价值评价来划分。分成三类,即:白色
腐败、灰色腐败、黑色腐败,人们对他们的谴责如同它们的色彩所表
示的那样由弱至强。(1)白色腐败。指社会大多数成员(包括上层人士)
不积极支持对之惩罚的腐败行为;(2)灰色腐败。指对之惩罚虽为上层
阶层所拥护,却不受到其它社会成员支持的腐败行为;(3)黑色腐
败。
指为社会大多数成员(包括上层人物)所一致谴责的腐败行为。
3.根据腐败主体的数量不同来划分。 一是根据腐败主体的数量
不 同将腐败分为个人腐败、制度腐败和整体腐败。
4.根据腐败性质的严重程度来划分。根据腐败性质的严重程度可
将腐败分为:官僚主义、违反党纪、政纪和违反法律但不构成犯罪、
触犯刑律构成犯罪。
5.根据腐败发生的层次来划分。根据腐败发生的层次不同可将腐
败分为权力腐败、行业腐败和社会腐败。
6.根据世界各国腐败的存在状况来划分。可将腐败分为高度腐败、
中度腐败和低度腐败。高度腐败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中东、撒
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中美洲等地区。中度腐败的国家主要是指印度、
土耳其、坦桑尼亚、津巴布韦、智利等发展中国家。低度腐败的国家
和地区,在国际上取得共识的是新加坡和香港。这些国家和地区由于
有着比较有效的体制和举措,腐败现象相对较少。
(三)腐败现象造成的社会危害
腐败是社会毒瘤,是导致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1.腐败诱发社会的不稳定。政治稳定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
证,是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前提,只有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中,才有可能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只有稳定,才能保护和巩固已取得的成果。由于
腐败损害了政府的形象,降低了政府的威信,打击了民众对政府行为
的信心,从而使民众对政府的政策制定与执行以及政府行为失去信心,
导致政府危机,严重的还会引起社会动乱,即腐败破坏政治体系赖以
运行的合法性基础。
2.腐败损害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公平和正义是政治稳定的重要因
素。如果某一政权内渗入腐败分子,置人民利益于不顾,在管理公共
社会事务过程中,截留本应属于全体人民的发展机遇、物质财富,这
就破坏了社会管理的公平性,极其严重地损害了社会的协调发展。目
前最突出的表现在为公职人员提拔、任命方面的卖官鬻爵、跑官要官,
征收征用土地,城镇房屋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等方面损害群众
利益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不公正性导致干群关系日趋紧张,已经引起
社会普遍的愤慨,群众上访集访不断,导致社会动荡。
3.腐败破坏社会的民主法治。"民主"就是主权在民,而权力腐
败集中表现为缺乏民主、个人专断、权力集中、权力滥用、以权代法、
贪赃枉法等。 一些地方由于缺乏民主,权力难以受到有效监督,致使
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腐败时有发生;在腐败严重的地方,既
不会有健全民主法治,也难以有良好的秩序和效率。
4.腐败败坏了社会风气。腐败是一种对公共守则的破坏。当腐败
行为未受到打击而受到人们的默认时,当高层人物腐化时,当社会中
的人们感觉到不通过腐败就不能获取服务和利益时,当忠诚人员受腐
败氛围的压力时,很难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这种社会风气会产
生一种扩大效应,致使腐化现象扩散和蔓延。由此导致社会风气的败
坏和社会道德的沦丧。毫无疑问,腐败是社会的罪恶,对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构成极大的危害。
二、 我国反对腐败的历史经验及基本形式
我国反对腐败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运动反腐。即依靠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惩治腐败的反腐方式,其
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力量来对抗腐败。
建国初期,我们党主要是靠发动群众运动来反腐败。上世纪 50
年代,毛泽东发动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
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经济情
报的“五反"运动。 以后又发动了新"三反"“五反"运动、"四清”
运动等。应当说,开展这些运动,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必要的,正如武
汉大学政党研究所所长丁俊萍教授所言:“这些运动的矛头,几乎都
指向干部、党员中的贪污腐化、以权谋私、官僚主义等脱离群众的不
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但由于这些运动是在阶级斗争扩大化背景下
进行的,所以也误伤了一些人。”但运动型反腐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
性。它打破了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冲击了经济、文化和政治的
发展。
2.重典反腐。重典治腐在中国古代就成为惩治腐败的重要手段。
重典治吏的内容包括对官吏犯罪的法律惩罚重于常人。首先,它体现
在贪罪与盗罪的量刑上。从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封建法典《法经》
开始,便确立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立法思想,贪赃受贿的刑事责
任远比盗贼为重。正因为如此,历代对官吏犯赃都处以重刑。如《唐
律疏议》规定,作为负有领导、主管之责或主办某项工作的官吏"监
临主司"受财枉法的“十五匹绞",而常人盗窃,即使五十匹,才是
加役流而已。
其次,只要官吏有贪污受贿的行为就构成犯罪,而不论数额的多
少和枉法与否。早在秦朝"通一钱者,黥为城旦",即行贿受贿达到
一个铜钱,就要受到脸上刺字并服苦役的刑罚。再次,官吏不论以任
何方式获得经济利益或所谓好处,都为王法所禁止。以唐律为例,官
员接受管辖下的吏民的肉类、酒食、瓜果一类物品,要以受贿论处,
甚至对于离职卸任的官员接受这一类物品,也要以受贿论。此外,重
典治腐还体现在刑罚的严酷上,封建刑罚不但是对违法者的身体残害,
更多是精神上的。如犯罪者不但可能被断指(肢)、宫刑等,还可能同
时被刺面。到了唐朝形成了对违法者施行残酷的“五刑”。即死刑、
流刑、徒刑、杖刑、答刑。明朝朱元璋设置的酷刑项目有:凌迟,滚
汤,铁刷,钩脊,抽肠,剥皮,挑筋。可当殿行刑,残躯示众。还实
施律外重刑(如剥皮充草)。他下令各州县设立"皮场庙",在众人围
观之下活剥贪官的皮,然后实之以草,制成人皮草袋悬挂在官府门前,
以示替戒。
大臣无不战战兢兢。“令人感不像人间。”清雍正皇帝更是重典反
腐的实践者。雍正在位时诛杀贪官不计其数。但他的反腐措施并不仅
此,除惩治诛杀贪官以外,雍正还有三项更为彻底的措施: 一是绝不
放过贪官的涉案的亲戚和子孙。贪官们的罪一经核实,雍正就下令把
他的家底抄个干净,连他们的亲戚、子弟的家也不放过。二是让贪官
“死而不已”。雍正的政策是:“死了也不放过他!”雍正四年,广
东 道员李滨、福建道员陶范,均因贪污、受贿、亏空案被参而畏罪自
杀。 雍正下令:"找他们的子弟、家人算账!"雍正指出,这些家伙
自知罪 大恶极自身难保,就想一死抵赖,牺牲性命保住财产,让子
孙后代享 用。因为依照人之常情,杀人不过头点地。
人一死,再大的事也一了百了。可惜雍正不吃这一套,他不管什
么常情不常情,骂名不骂名。他要做的事, 一定要做到位,谁也别想
有侥幸心理。三是杀贪官给官看。雍正继位不久就发生山西亏空和科
场舞弊两大案件。经审理,山西巡抚诺敏与下属官僚“上下其手,内
外勾结",致使山西库银亏空四百多万两;恩科主考官张廷璐泄漏考
题、 收受贿赂,营私舞弊,罪大恶极。雍正原本是要把诺敏“腰
斩”、把 张廷璐"凌迟",经大臣谏劝,改为诺敏“赐死”、张廷
璐“腰斩”。
雍正下令:"传旨给顺天府和京师各大衙门,让那里四品以上的
官吏,在诺敏、张廷璐行刑时,不论是否沾亲带故,也不论是不是门
生好友,统统都到西市去‘观刑'。让所有的人都去给这两个墨吏送
行,大有好处!"-这就是杀贪官给官看。对此,雍正还有一番高论:
“杀贪官不能只叫老百姓看。要叫当官的去看, 一人也不许不去,朕
就是要让他们好好看看,看得心惊肉跳,看得筋骨酥软,看得魂消魄
丧,看得梦魂不安!这样,以后他们的黑眼珠盯着白银子时,就会有
所惊觉,就得掂量掂量,就不能把事情做得太绝,就得想法给自己留
条后路!"
“乱世用重典”,没有雍正大刀阔斧的整顿吏治、肃清贪官、清
理积欠,就不会有后来的“乾隆盛世”。雍正反腐倡廉仅仅五年,国
库储银就由康熙末年的八百万两增至五千万两。更重要的是,社会风
气改变了。后世出现“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虽说是一种夸张,
却是对雍正治理腐败的肯定。
摘要:
展开>>
收起<<
廉洁党课讲稿范文(通用6篇)廉洁党课讲稿1同志们:今天我们举办的党课活动,主要是通过想学习和交流,进一步深化认识,统一思想。考虑到结合目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同时使大家了解我们党党风廉政建设的历程和新形势下做好党风廉政建设的几点要求。因此我选择“为民务实清廉”作为这节党课的主题。下面我和大家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体会。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清正廉洁、勤政为民是建党、治党的重要内容。我们党一贯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并采取强有力的“铁腕治腐”措施,腐败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腐败问题仍然严重影响着党的健康肌体,严重影响着党同人民群...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