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学在2023-2024学年度教学工作计划
VIP专免
2024-01-16
999+
25.58KB
33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某小学在 2023-2024 学年度教学工作计划
为贯彻落实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
人根本任务,求实创新,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特
制订《XX 市XX 小学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研工作
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将积极贯彻 XX 市中小学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紧紧围绕 XX 市教育和体育局的总体工作部署,根据《XX 市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室教研工作计划》及 XX 市
教科研中心关于下发的《XX 市小学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
学期小学重点工作项目》的通知,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实际
以推动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常规管理为抓手,以
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通过多种形式,积极探索教育现代
化背景下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模式,全面提
高教学质量。
二、现状分析
目前我校现有教学班 35 个,教职工 74 人,教学设施完善。
数学、美术等学科缺口较大,亟待新教师充实。教师年龄
差距较大,五年以下教龄教师较多,新教师缺乏经验,但
是新教师干劲足,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年龄在 30—40
岁,教龄在 5—15 年的中坚力量非常薄弱;教师跨专业现象
多。
学校课改思路明晰,老教师课改观念转变较慢;年轻教师
成长速度不一,周期较长,缺少专家教师领军,导致教师
队伍严重断层,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我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工作目标
1.做细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夯实教学质量基础。
2.做实学校教学教研工作,促进核心素养落地。
3.深化落实学校阅读工程,提升学校文化底蕴。
4.加强教师研修培养工作,打造优秀教师团队。
四、工作内容及措施
(一)做细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夯实教学质量基础
抓好常规教学管理。积极性响应教科研中心“教学常规管理
月”活动,依据《XX 市XX 小学教育教学常规细则》以及
《XX 市XX 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月活动方案》进一步规范备课、
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试、评价等教学常规要求。
以教学六认真检查为重点,落实学科教学常规,进一步提
高管理效能,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1.强化备课环节
严格备课要求,教师备课必须制定学期、单元及课时目标
编制教学进度,撰写课时计划(教案),备课组长要充分
发挥本级部学科领军人物的作用,带领同组教师学习新课
标,钻研新教材,做到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进度、统
一作业要求,共同研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严抓二次备课,二次备课要精细化,不可流于形式应付了
事,课后反思详细,并鼓励教师撰写教学随笔。每周级部
主任带领本组学科备课组长检查一次备课,发现问题及时
整改,每月教导处带领各年级的级部主任检查一次备课并
给予打分,发现各级部的问题,当面向级部主任指出,立
即带领教师整改。检查的结果计入教师年度考核。
2.规范上课行为。要求教师严格按照课程表上课,不得空堂,
不得挤占任何课程,不擅自调课,调课必须到教导处备案
坚决杜绝迟到现象。并做到“六不”:不坐着上课、不带手机
进教室、不私自调课、不迟到早退、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
教导处及级部主任每天不定时巡查,立足常态,发现以上
情况,每次扣考核分 0.2 分,计入教师年度考核。
3.落实“双减”,推进作业改革。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
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完善《XX 市
XX 小学作业改革实施方案》。
(1)严控作业量以及作业时间。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
三至五年级每天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60 分钟,认真开展好
课后服务工作,教师要指导学生尽量在校内完成作业。
(2)作业批改以及评价
教师对作业及时全批全改,批改正确规范,对纠错内容跟
踪检测,进行二次批改,加强面批讲解,巩固纠错效果。
创设学生作业自主评价和家长评价模式,设计学生作业评
价表,
根据不同类型的作业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也可
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评价,给予不同学生学生鼓励性语言评
价及特色评价方式:如绘图、个性奖励等,学生分享交流
优秀作业心得。
(3)坚持作业审查、检测和公示制度,集体备课时,要提
前把一周的作业设计好,逐级审查后,周一在家长群公示
一周作业。教导处每周定时、不定时抽查学生作业的布置
与批改情况,监督教师批改作业的情况。12 月开展创意作
业设计大赛及学生优秀作业展评活动,评选出各学科优秀
作业设计以及优秀学生作业,优秀作业将给指导教师加考
核分 0.1 分,班级加 1分。
学校适时召开作业教学改革亮点经验交流会。
(二)做实学校课改教研工作,促进核心素养落地
以XX 市教科研中心带领实施的国家信息 2.0 工程和新时代
教学方式变革两大工程为抓手,改进集体备课模式,创新
课堂教学方式,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进课程指南》,倾力打造品质课堂,切实促进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改革落地。
1.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创新,探索基于深度学习的
“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继续深化探索我校“导·探·议·
展·练”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探究、思辩、交流、练习。
(1)各班级建立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小组帮扶。
(2)个人备课及集体备课严格按照“导·探·议·展·练”课堂模
式进行备课及研讨,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集结成册,每月
教学常规检查时一并检查打分,计入教师年度考核。
2.通过讨论、修订、实践、完善“导·探·议·展·练”教学模式。
在学校公开课、学校大比武等教学展示活动及日常教学中
运用体现,课后进行反思总结,每月开展教研活动,对已
有的教学模式不断修正。
3.继续开展“推门听课”和“校级展示课”活动。
本学期继续“推门听课”,教导处统一制定活动方案,打磨学
校“立标课”,语文、数学各两节“立标课”,其他科目各一节
“立标课”,进行主备先行、课堂研讨、评课议课;进而开展
“达标课”活动,认真组织 50 周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参加“达标
课”,组织领军教师当评委,教师积极参加听评课活动,评
选出 90%的达标课,10%的教师不达标,需进行二次达标。
教导处和级部主任及教研组长要通过推门听课,掌握教师
日常课堂教学情况,课后查阅上课教师的当堂备课,发现
问题及时反馈整改,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4.区域联盟出实效。9月经过学校“达标课”选出区域联盟讲
课教师,确定授课内容,各学科组长组织学科教师全员参
与“磨课、说课、听课、评课、反思”的教研模式,打磨一
节校内优秀课例。再与兄弟学校进行相互学习、相互交流
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反复打磨课例,促进教师课堂教学
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的整体水平。
5.本学期 10 月进行学校教学大比武活动,组织所有教师全
员参与,精心准备。采取“说课—上课—评课—反思”的模式,
先级部组内说课,选出 50%的教师上课,组织级部教师评
课,组内教师针对课题反思;各级部各备课组选出一位教
师参加校级大比武,教导处评委评分,公示讲课分数,进
行评课、反思。
6.加强学科集体备课的指导与调度,落实学校领导责任制、
学科组长、年级学科备课组长负责制,落实每课必研、每
节必研的集备制度。
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
做到“五环”:个人初备—集体研讨—形成定案—上课反思—
特色个案。
做到“六方针”:备课前要“深”,二次备课要“真”,课堂教学
要“实”,教学方法要“活”,课后作业要“精”,辅导学生要“细”。
集体备课每周一次,每次 2节课,年级学科组内教研与学科
大教研相结合,集体备课重点备新课标、教学重难点、教
学方法和措施、作业设计、学生评价等方面。
各学科定时、不定时开展教研活动,结合新课标,深化课
堂
教学改革,鼓励新教师撰写教育随笔、新课改案例,发表
文章或论文,年度考核加分。“以教促研、以研促教”,让课
堂教学凸显“学科核心素养”。
7.做好幼小初衔接工作,参照各级各类“双减”及幼小衔接文
件和教科研中心小学室下发的《幼小衔接指导意见》,进
一步强化本校的幼小衔接工作。
我校无辖区幼儿园及初中,在学段衔接方面不占优势,学
期初,我校与古柳中心幼儿园及古柳中心中学进行了交流
以经典诵读、必读书目等阅读工程为主线,分学段、分层
次贯穿于日常教学中,并家校联合,夯实幼小初衔接工作
开展的基础。
8月27 号组织一年级教师进行幼小衔接集体备课,学习“幼
小衔接”理论知识,组织教师到XX 市古柳中心幼儿园参观幼
儿生活、学习模式,观摩幼儿园优质课堂教学,组织教师
开展游戏化课程设计。
严格执行教科研中心制定的《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学标
准》,实施“零起点”教学,放慢教学速度,稳步推进课程进
度。将入学适应教育教学、教研纳入一年级教研计划,学
期初开展“我是小学生”等主题活动,带领一年级学生参观教
室、校园并听课,并组织学生参加手工、游戏、唱歌等活
动,让学生了解学校、爱上学校,感受小学生活、爱上小
学生活,组织一年级教师在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时,交流
在幼
摘要:
展开>>
收起<<
某小学在2023-2024学年度教学工作计划为贯彻落实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求实创新,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特制订《XX市XX小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研工作计划》如下:一、指导思想本学期,我校将积极贯彻XX市中小学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XX市教育和体育局的总体工作部署,根据《XX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室教研工作计划》及XX市教科研中心关于下发的《XX市小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重点工作项目》的通知,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实际以推动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常规管理为抓手,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通过多种形式,积极探索教育...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