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篇)读曾国藩有感
VIP专免
2024-01-16
999+
41.12KB
55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读曾国藩有感(15 篇)
读曾国藩有感 1
读<曾国藩家书>已经不只一次,但虽有感触,并没有留下什
么文字,只是将一些有益的文句进行了勾画。今日重读,觉得还是
留下一些文字的好,便于日后学习。
曾国藩家书中,有许多文字都值得学习。如“格物诚意”“格物躬
行”“求友以匡己之不逮”“言有矩,动有法”等。今天,读了他关于读书
的一段精辟之言,受益匪浅。
之一
盖士人读书,提议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
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
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之二
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
末。读经有一耐字经。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
今年不通,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
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人酬酢笑语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
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当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
经以穷理,史以考事,含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之三
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
翻西阅。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
每日习字不必多,作百字可耳。读背诵之书不必多,十页可耳。
看涉猎之书不必多,亦十页可耳。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
万不易之道。
看来,对于读书、习字,曾国藩是颇有一番见解,值得借鉴。
读曾国藩有感 2
读了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郦波的《曾国藩家训》(上下),感
受颇深,特别是讲到曾国藩的日课十二条,每天持之以恒的践行,
非常受益。结合自身实际,反思自己也存在比较突出的七条问题和
恶习。一是抖脚;二是无事看手机;三是不善总结;四是不细心;
五是不能从容;六是臆测行事;七是不耐烦。等等
因此也制定了自己的日课七条:
1.早起。冬春 6点起床,23 点前睡觉,午休 1小时。
2.专敬。一是早起后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存在差距。二是集
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后再做下一件事情。三是保持精神振奋。四是时
刻不间断琢磨从事业务工作。五是严以自律,公私分明,时刻与自
己的私心作斗争。
3.谨言。一是正确领会领导意图,及时汇报沟通。二是背后莫
论人非。三是不当众批评人。
4.保身。一是节劳。保持专注力,勿分散精力;中午午休,工
作间隙运动10 分钟。二是节欲。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三是节饮
食。不饮酒、不吃辣;早起一杯温水、一碗黑米粥;晚饭吃中饭一
半并不吃肉;饭前喝汤。四是锻炼。早起做 2次平板支撑、俯卧撑、
下蹲各 10 个;下班后跑步 30 分钟及以上;每周打一次羽毛球。
5.研文。一是每天剖析一段或一篇文章,并记录纳入知识体系。
二是不看任何参考资料、用手写文稿的方法检验学习成效。
6.读书留痕。一是读书不二。二是读不懂不往下读。三是每读
一次书须做读书笔记。四是每月至少读两本书,每日至少读10 页,
每读完一本书须写读后感。
7.日有所获。一是用日记反省不足。二是静坐 30 分钟。三是完
成一篇文稿、一次公务活动等较大工作量的须在日记进行总结。四
是每日梳理所学,并纳入知识结构。
读曾国藩有感 3
近日一直在读好朋友送的《曾国藩家书精选》,同治元年四月
二十四日给纪泽、纪鸿的信中,曾国藩这样写道:“人之气质,由于
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
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大意为:人的
气质,与生俱来,本来难以改变,只有读书才可以改变它,重新塑
造气质。古代精于相面的人,都说读书可以改变骨相。要求得变骨
相的方法,必须先立下坚定不移的志向。
读完此文有以下两点感悟:
一、读书改变气质。曾国藩是一介书生,靠科举发家,最后权
倾朝野。在《曾国藩家书》中多次提到读书的重要性,他谆谆教诲
家人子弟要读书,“读书贵精专”,“须用困知勉行功夫”,“读书有一耐
字诀”。读书可以改变气质,这一点毋庸置疑,且与“满腹诗书气自
华”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现今提倡的“知识改变命运”则把读书的重
要性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二、立坚卓之志。古往今来,凡是有所成就之人必先立坚卓之
志,才能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终成大器。道理浅显易懂,做起来
却是千难万难。当今世界,灯红酒绿、物欲横流,多少人在宦海商
场中颠扑沉浮、迷失自我,理想和志向早已抛到九霄云外,最后落
得一个可悲可叹的下场。
博览群书,立坚卓之志,怀赤子之心,方为高人。
读曾国藩有感 4
“我都三十好几的人了,事业事业没有,家庭家庭焦灼,我这辈
子就这样了,算是废了!”
生活中,我们总是能听到这样带有怨气的话。有些人,三十好
几,彷徨一生,但觉一事无成。
嗟叹低沉,从此一蹶不振,总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就这样了。
任何事情,有因必有果,到了一定年龄还未事业有成,那么我
们就应该停下脚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哪里做错了。
在古代,到了三十岁还未事业有成,那么很容易被人笑话的。
古代人因为寿命短的原因,所以做任何事都会提前。
有些人十几岁功成名就,有些人二十多岁可能就做官了。
曾国藩到了三十岁的时候,才幡然醒悟。也和一开始的情况差
不多,三十而立的年纪却蹉跎了十载岁月。
可是他没有抱怨,也没有认命,而是开始了改变自己的计划。
“吾日三省吾身”,曾国藩为了做到反省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
便开始了记日记。当然,虽然一开始他也记了,然而也有断更的时
候。
这就涉及到坚持的原则,在后来,因为遇到的人以及环境的变
化,让他开始一直坚持下来。
在湖南的环境当然和在京城是不能比的。那些身居高位或者能
被宫廷选拔的人才,那都是有些东西的。
跟优秀的人,自然学优秀的东西,于是在那时候曾国藩便有了
很大的改变。
每天写日记,这是入圣之基,所谓做圣人,那是曾国藩从上到
下,从外到内,针对自己的一次改变。
日记的作用在于“研几”,所谓研几就是细节。从细节出发,然后
反省自己。
那反省自己是不是得找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啊?没错,曾国藩找
到了,而且还是我们身上所拥有的。
第一个毛病——浮躁、坐不住
第二个毛病——为人傲慢、修养不好
第三个毛病——虚伪
这三个缺点或者毛病,哪怕现在也通用于很多人的身上。
曾国藩这个人看起来并不是很聪明,至少和他父亲一样,科举
考试连续多次,甚至曾经被主考官当众点名批评,而成为了众人的
笑柄。
他没什么好牌,甚至拿到的都是一手烂牌。然而正是因为看到
了自身的不足,因此才慢慢的把烂牌换成了好牌。
通读《曾国藩传》,我们会发现,曾国藩仕途的关键人物不仅
仅是他自己,更多的是来自皇帝以及青睐他的官员。
这和后来的李鸿章一样,是在曾国藩的培养下成长出来的人物。
当然了,曾国藩能如此培养李鸿章,还是因为李鸿章有些东西。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如果没有实力,或者没有他人的青睐,
那哪里能遇到贵人呢。
如果您到了三十多岁还是事业无成,我建议您可以读一读这本
《曾国藩传》,反省自己改变自己,只要我们愿意且坚持,任何时
候都不晚!
读曾国藩有感 5
从小至今读过的书籍很多,似乎哪本书看完后都有感触,读曾
国藩有感。但仔细一想,十多年前我看过的《曾国藩》这部小说给
我的感触最深。
这部三卷本的小说是我省现任作家协会主席唐浩明的成名之作,
对100 多年前清朝的大人物曾国藩作了深入细致的刻画和描写。记
得我当时从书店买回这套书,只花两个通晚就看完了。
曾国藩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誉之为圣贤、毁之曰元凶。但
掩卷长思,曾国藩的确是个能人、是个功德近乎完美的人。大致说
说吧:
一是他的进取精神值得学习。他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乡下孩
子,通过科举考试,先是秀才、再考举人、最后考中进士,并进入
当时朝廷的最高学问机构—翰林院。这条路径绝不是一般人所能走
下去的,但他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居然成功了。除开天份、机遇之
外,更多的是他那顽强的学习精神使然。
二是他那超人的洞察力值得钦佩。他从一介书生投笔从戎,通
过自己募兵、训练出战斗力很强的湘军,最终将太平天国起义镇压
下去,为保住大清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当然,在此不多评说他的
政治立场,这方面的评价已经很多很多,有人谓其为"元凶"就由此
而来。单从他在军事行动和复杂的政治格局中表现出来的超人洞察
力这点,就颇令人觉得他很不一般。他的裁撤湘军、他的忍辱负重、
他之后大力促进洋务运动,等等,无不证明他不愧是个优秀的政治
家、军事家、谋略家。这种洞察力的形成,离不开广博知识的积累、
离不开善于审时度势的头脑。
三是他的慎独精神值得借鉴。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写日记,
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日记中,他不断地反省自我
每天的得失成败。如果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他不惜痛责自己,并在
今后有意识地加以改正。数年下来,成就了一个人格完整、立身修
德堪称楷模的曾国藩。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有如此多的人研究
曾国藩、崇拜曾国藩了。
当然,曾国藩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唐浩明先生写的这部小说,基本上遵循史实,为我们今天完整
地了解曾国藩可谓是开启了一扇方便之门。谢谢唐先生、更谢谢曾
国藩老先生,是你们教会了我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读曾国藩有感 6
多读书、读好书可以让身处浮躁社会的我们多几分宁静,浓浓
的亲情和友情正是现代人丢失并渴望得到的东西。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这三个阶段:幼年、中年、老年,充
当三种角色:子女、手足、父母。有这样一本书,可以让我们以不
同的身份去体味为人处事的道理,以便我们在经历同样的阶段之时
少走弯路。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以儿女的身份去体会如何成为一
个孝子,以兄弟的身份体味如何尽到一个做兄长的职责,以父母的
身份感受如何才能做一个称职的家长。用心去读,这本书所能带给
你的是一个人成长所需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就是《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是孝顺的长子。在写给父母的信中,他曾多次提到“以繁
琐为贵”。这几个字充分体现了一个远方游子对父母的关心思念之情。
当椿萱并茂之时,曾国藩虽身为朝廷命官,但凡家中嫁娶婚丧之事,
无不是征求过父母之意见,方作出决断;当父母离开人世之时,虽
手中大权在握仍不忘记讲求孝道,即使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被朝廷
委以重任之时,仍然不忘记寄书至家中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曾国藩是负责的兄长。他的家书中,许多是写给弟弟们的,这
足以看出家风“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在修身上,
他提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
以一傲字致败。”细读家书,可知曾氏与子弟们谈得最多的莫过于
“勤”“谦”二字,勤能补拙,谦可受益。在治学上,他提出:“学问之道
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他告诫弟弟们不要去抱怨自己的天赋不高,
也不要去抱怨外界的条不够,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努力中最重要
的一点便是有恒。在治家上,小到弟弟们的生活起居、为人处事,
大到他们的职业前程,无不挂在心上。曾国藩认为家运恒通须有三
项条,一是兄弟和睦,二是体孝道,三是实行勤俭。在为官上,他
从两方面表明自己的公心,“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
人”。在待人上,曾氏提出:“求仁则人悦”,就是对人要有爱心,你
关爱别人,别人也就欢迎你。
摘要:
展开>>
收起<<
读曾国藩有感(15篇)读曾国藩有感1读已经不只一次,但虽有感触,并没有留下什么文字,只是将一些有益的文句进行了勾画。今日重读,觉得还是留下一些文字的好,便于日后学习。曾国藩家书中,有许多文字都值得学习。如“格物诚意”“格物躬行”“求友以匡己之不逮”“言有矩,动有法”等。今天,读了他关于读书的一段精辟之言,受益匪浅。之一盖士人读书,提议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之二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经。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