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化建设总体方案
VIP专免
2023-11-29
999+
134.9KB
38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小学文化建设总体方案
学校作为培养人的摇篮和基地,承担着教书育人、塑造祖国未
来接班人的重任。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对学
生的身心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通过校园环境建设、学校相
关制度、校内外各种活动、课程及教学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在校生
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开端,小学校园文化对
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师的工作和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学生角度来看,小学生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非常容易受到环境
的影响,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
的思想道德品质,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的全
方位发展;从教师和学校的角度来看,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同样也有益于教师的教学开展和业务能力提高,以及学校的长远发
展。校园文化建设在小学阶段基础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校园文化
是学校办学理念和精神风气的重要体现,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营造
浓厚的教育氛围,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升学
校品位。因此,我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立足本校实际情况,
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最终确定了“和雅”的核心文化理念,并对
其文化内涵、蕴含价值进行深入挖掘,融会贯通于我校的教育教学
各项工作,不断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激发办学活力,推动学校教
育高质量发展。为此制定本方案。
一、以“和雅”为核心文化建设的背景
1.独特的地理资源
XX 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XX 州东南端,东临临洮县、南接渭
源
县和临潭县、西靠和政县、北连广河县。康乐县高集小学位于
虎关乡高集村。虎关乡地处康乐县东北部,东接定西市临洮县,南
连附城镇、康丰乡,西靠流川乡,北接广河县。这里连接着各地的
交通,来往交流,沟通彼此,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
作用。虎关,原名虎狼关,因地处胭脂三川的交汇处,是外族进入
康乐必经的险关要隘。关于虎狼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
高集小学就坐落在虎关乡高集村三岔河与流川河交汇处的石堡
子上。作为一所乡中心小学,引领着虎关乡各小学的发展,凝聚着
万千教师的智慧,承载着莘莘学子的未来。依山而生,傍水而居,
独特的地理资源,养育着“虎狼关”一代代奋发图强、勤劳质朴的
人民,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在独特的乡土文化的滋养下,广大莘莘学子也形成了敬润明德、自
强不息、敏而好学的独特气质。积土成山,水汇成河,生命生生不
息,教育育人育心。
2.丰富的文化资源
XX 县隶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魏以来,康乐境内先后设
过蓝川、安乐、长乐、水池、党川等郡县。历史上分别隶属陇西、
狄道、洮岷、河州等州县管辖。境内有丝绸南路,唐蕃古道、茶马
古道横穿东西。康乐县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 年)建县,距兰州
108 千米,省道 311 线、317 线和临康和二级公路贯穿全境。康乐
自古就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之要塞、各民族“茶马互市”的活跃
区,是貂蝉故里,胭脂赤兔马的产地。历史上曾有羌、狄、氐、匈
奴、吐谷浑、
鲜卑、吐蕃等古民族生产生活。全县有文物保护遗址 13 处
(国家级 1处,省级1处),在边家林、椿树、塔关、丰台、寺址、
地寺坪等地有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址,有红军长
征途经景古地区遗址--线家楼、石家楼,其中线家楼遗址已被确定
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康乐县已经建成了全省唯一一个以
农耕牛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相传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三
国时期关羽胯下的宝马良驹--胭脂赤兔马就来自康乐胭脂川。“莲
花山花儿会”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康乐县已被中
国民协命名为中国花儿保护基地,已建成莲花山花儿传习所。被兰
州城市学院民族音乐研究中心确定为艺术实践基地。传统的“六月
六花儿会”、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悦耳的洮岷“花儿”,吸引着八方
游客。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孕育着一代又一代忠义仁和、勤劳朴实、
奋发图强的康乐人民。
民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
养。乡村学校置身乡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广袤的农村地区蕴藏
着的巨大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尤其是那些鲜活的民族文
化,培育着深厚的人文气息。XX 县属于多民族聚居地,有汉族、回
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藏族、蒙古族、和萨克族等
9个民族。多民族的聚居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为这
片土地带来了新鲜的生命力。生长于这片热土上的人民,始终感党
恩,听党话,跟党走,始终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坚
信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开拓
的,伟大的精神是各
民族共同培育的。康乐人民始终牢记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共同繁
荣发展。2021 年11 月22 日,国家民委公示为第九批全国民族团
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拟命名对象。深厚的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当地
人民的文化素养,也为教育发展增添乡土特色。
3.具备的基础条件
XX 县高集小学创建于 1926 年3月,是边凯在家中创办的私塾,
有学生 9人。在政府和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经过不断搬迁、扩建,
1976 年,学校迁到现址,占地面积 14419 平方米,建筑面积
6438 平方米。运动场4669 平方米,学校有录播室、微机室、VR
教室、梦想教室等18 个功能室。学校现有学生 550 人,教师 40 人,
附设幼儿园一所,在园人数220 人。学校以“笃学 厚德 慎思 健
体”为校训,以“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突出特色”为
办学理念。以“大爱无垠,乐育英才;厚积薄发,梦圆中华”为办
学宗旨。走教研兴校之路,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学
校曾先后被评为“金色种子学校”、甘肃省“乡村少年宫学校”省
级德育示范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两基”工作先进集体等。近年
来先后被州委州政府评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被州教育局党工委评
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县委县政府多次评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二、指导思想
学校文化建设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立德树人”
的根本任务,努力实现“三全育人”,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落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学校
本着遵
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五育并举”,突出
“和雅”文化的核心理念,努力建设优良的校风,严谨的教风,端
正的学风。学校坚持为师生创建美丽、整洁、舒心的环境,营造
“和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
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立
足本校实际,突出本校特色,着力于开设“五育并举”特色课程,
积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以“和雅”为核心价值追求,创建和雅校园,培养
和雅教师,培育和雅学生,打造和雅课堂,促进教师、学生、学校
和谐全面发展。
具体目标:
1.学校发展目标:建设全县前列、全县示范、全州一流基础教
育学校。
2.学校育人目标:培育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3.师资建设目标:培养爱岗敬业、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优秀
教师。
4.形象建设目标:创建书香满园、温馨活泼、环境优美的和谐
校园。
5.执行建设目标:打造制度完善、执行有效、充满活力的执行
体系。
6.课程建设目标:开发特色课程、智慧课程、校本课程等课程
资
源。
四、建设内容
学校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精神力、执行力和形象力等三个系统的
塑造。这三者综合起来,则形成学校的文化力。
(一)精神力系统的塑造
学校精神是学校优良传统中最宝贵的部分,是学校历久弥新的
不竭动力和源泉,对于凸显学校形象、特色、风格具有举足轻重的
作用。因此,塑造学校精神是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学校精神
力内容包括:核心理念及核心价值观、校训、校风、学风、教风,
学校使命、战略定位、发展愿景、发展目标、学校精神、学校宣言、
管理制度、教师誓词、学生誓词、校歌、校徽、校旗、校园格言等。
1.学校以“和雅”为核心理念。
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髓之一,它
贯穿于中华文化发展的全过程,是中华文化之根和文化之魂。中华
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和“合”单独最早出现在三千多年前的
甲骨文和金文中。“和”“合”二字联用,构成一个范畴,最早见
于《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经过老子、
孔子、孟子、管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的阐发,秦汉以来和合观念被
普遍运用,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在儒佛道三家碰撞交流中,不仅儒
家倡导和合,而且佛、道两家也主张和合。《礼记·乐记》:“其声
和以柔。”《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周礼·天官·大司徒》:“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
和。”《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经过漫
长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积淀,和合文化涵摄了人与自然、社会、人际
及自身等诸多重要领域,贯穿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
“雅”,本意是乌鸦,后假借指正确的、规范的,引申为高雅、
文雅等义。《玉篇·隹部》:“雅,仪也。”《论语。述而》有“子
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晋书·李寿载记》:
“(焘)敏而好学,雅量豁然。”《诗经》有大雅、小雅。文化有
雅文化和俗文化之分,古人倡导“八雅”(琴、棋、书、画、诗、
酒、花、茶)。“雅”文化古已有之,并且一直传承至今。
摘要:
展开>>
收起<<
小学文化建设总体方案学校作为培养人的摇篮和基地,承担着教书育人、塑造祖国未来接班人的重任。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对学生的身心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通过校园环境建设、学校相关制度、校内外各种活动、课程及教学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在校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开端,小学校园文化对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师的工作和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学生角度来看,小学生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非常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从教师和学校的角度来看,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同样...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