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点.doc
VIP专免
2024-01-15
999+
104.01KB
38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2021 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点
2021 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
村振兴、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一年,做好农业农
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坚持以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
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
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及 XX 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贯彻中央、省委、
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央、省委、市委一号文件要求,
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
快农村发展,巩固提升农村改革成果,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凝
聚最大合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确保中央、省、市“三农”工作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确保农村常住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 0.5 个百分点,确保农业农村
重点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保障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1.持续稳定粮食生产。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
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不断
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完成全年粮食种植面积
1457 万亩、总产 104.33 亿斤目标任务。落实配套支持政策,
建立健
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
产保护区建设和管理。落实耕地轮作制度试点。落实中央和省
对种粮农民补贴政策,执行稻谷、小麦最低价收购政策。坚决
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大力发展农业托管服务,因地制宜
选择复耕复种的作物品种和技术模式,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闲置,
确保种足种满。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品种培优、品质
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推动
生产订单落实,全年全市优质专用粮食种植面积发展到 500 万
亩以上。科学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加强干旱洪涝和农作物病虫
害等灾害监测预警,及早做好技术和物资准备。
2.推进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扎实做好生猪稳产保供,确保 2021 年末生猪存栏 228 万头。
稳定生猪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建立健全长效发展机制,强化养
殖用地、环评审批、抵押贷款等政策落地见效。坚持靠前服务,
帮助规模养殖龙头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推动在建项目尽早竣工
投产,形成稳固产能。坚持抓大不放小,支持大型养殖企业通
过多种方式增养补栏,支持“以大带小”拉动中小养猪场扩大生产,
促进中小养猪场(户)发展。推行“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
运输、冰鲜上市”模式,加快构建现代畜禽养殖、动物防疫、加
工流通和循环发展体系。加强生猪生产监测预警、形势研判和
产能储备,监测生产和市场动态,完善调控措施,健全储备制
度。深入推进养殖、屠宰标准化示范创建。持续抓好重大动物
疫病防控特别是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不折不扣落实各项防控
措施。稳定家禽产业,
积极发展牛羊产业,继续实施奶业振兴行动。
3.推进渔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实施稻渔综合
种养“百千万”工程,高质量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提升稻渔综
合种养综合效益。支持发展池塘标准化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
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突出抓好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积极创
建国家级、市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提升绿色健康养殖水平。
二、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
4.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开
展好农业种质资源收集保护行动,积极创建农作物、畜禽和水
产种质资源库(场、区、圃),加强淮河橄榄蛏蚌资源保护区
建设与管理。实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支
持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参与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围绕
优质专用小麦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展育种攻关。加强优质品种推
广,重点提升小麦等20 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水平,
鼓励开展种子产业园建设。大力培育“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支持
具有一定科研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的种子企业发展壮大,
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加强恋思萝卜、皖北黑猪、XX 白山羊等
地方特色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利用,支持地方品种申请地理标志
保护产品,发展一批以地方特色品种开发为主的种业企业。加
强种子行业监管,保护种业领域知识产权,鼓励原始创新。
5.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全面完成今年60 万亩目标任务,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8.03 万亩。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数量增加与耕地质量提升并重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和运行管护并重,强化项目质量监督管理,
健全项目建后长效管护机制,多渠道筹措管护经费,落实管护
责任,确保建后工程长久发挥效益。探索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
资金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支持高标准农田建
设,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
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探索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
PPP 模式融资,优化资源配置,凝聚建设合力,提高建设标准
和质量。
6.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实施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
策,优先保障粮食和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所需机具,突出对
深耕深松整地等农机具的补贴,加快推广绿色高效新机具新技
术,推动农业机械化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
业及设施农业延伸。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机械化+数
字化”等服务新模式,推进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农机维修与配
件供应、农机技能培训等产业发展,做强做大农业机械化产业
群和产业链。积极推进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和平安农机示范县创
建。
7.全面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依托县级以上
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以及运营良好的农村股份经
济合作社组织,围绕蔬菜、水果、薯类、食用菌、茶叶、中药
材、花卉等种植类鲜活农产品,按照自主建设、定额补助、先
建后补的程序,全面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
8.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服务。
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企业争取实施国家、省农业重大
科技项目,打造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支持涉农领
域产学研合作,开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种培育、种植养殖、加
工转化关键技术研发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农业
科技创新能力水平。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创新农
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科技推广服务能力。持续强化动物防疫和农
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提升防控能力。
三、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9.推进秸秆粪污“两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
源化利用,高标准建设和提升省级秸秆综合利用现代环保产业
示范园区,全市秸秆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2%、94%
以上。完善畜禽粪肥利用环节补贴,完善秸秆综合利用奖补政
策。持续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提升行动(回头看)。继续推广“截污建池、发酵还田,一场一
策、制肥还田,区域收纳、集中处理”的“3+N”路径模式。继续
引进一批先进技术,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典型模式,
加快推进秸秆肥料化、基料化、饲料化、原料化、能源化“五化”
利用步伐。继续做好安徽秸秆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
博览会参展工作,大力推进签约项目落地。
10.狠抓化肥农药“两减量”。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全市化肥农药用量实现负增长,利用率稳定在40%以上。全面
推进农药“实名制”和试行化肥“定额制”
,加强源头控制,规范农药销售管理,大力推广农作物病
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抓好市级化肥农药生态试验示范片
创建。实施绿色防控提标扩面升级行动,小麦赤霉病统防统治
覆盖率达 80%
以上。深化测土配方施肥,强化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
突出抓好有机肥替代,继续引导恢复绿色种植。在乡镇建立调
查点,对化肥、农药用量进行定点调查,摸准使用量。推进颍
上国家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创建。
11.实施废弃农膜和农药包装物“两回收”。全市农膜回收率
力争达81%以上。全面实施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贯彻
农用薄膜管理办法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研发
推广全生物可降解农膜,压实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
责任,着力构建村收集、镇集中、县处置的农膜和农药包装废
弃物回收利用及安全处置体系。积极创建国家农业面源污染综
合治理示范县。
12.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业
标准宣传培训力度,认定市级安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
基地 10 个以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继续落实食用农产
品达标合格证制度,加强监测体系建设,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农
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压紧压实生产者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
任和政府属地责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牢
牢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全市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保持
在98%以上,全年确保不发生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13.积极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严格农产品质量认证,规
范标志使用,加强风险监测和证后监管,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
150 个。增强地理标志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地理标志农
产品生产标准化、产品特色化、身份标识化、全程数字化。按
照
标签: #农业农村
摘要:
展开>>
收起<<
2021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点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一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及XX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央、省委、市委一号文件要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村发展,巩固提升农村改革成果,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凝聚最大合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中央、省、市“三农”...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