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与经验
VIP专免
2024-01-15
999+
14.33KB
11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中国
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与经验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
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成功推进和拓
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回首新中国成立 73 年来历史,党领导人民
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在这一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历
史经验。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
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历史的新纪元,也开始了中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探索。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后,明确
提出了中国的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但当时是要建立新民主主
义社会,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发展生产力,等基本具备了与社会
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生产力后,再采取和平方式的社会主义
革命,消灭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1953 年中国开始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党中央提出了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总路线的本质就是走苏联创造的社
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参照苏联的经验,设想用大约三个五年计
划或更长一点时间,在大力推进和实现工业化的同时,生产关
系也相应地、逐步地以和平方式向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转变。但
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却在 1956 年底就提前完成了。中国
的社会主义革命不仅没有发生苏联当年出现的生产力遭到破坏
的情况,反而保障了“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
总的来说,这个时期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建立
起能够保障国家安全的现代国防工业和相对独立完整的国民经
济体系,以及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教训,这些都为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和
物质基础。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一开始是对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弊病的纠正。这种纠正源于
四个方面:一是开眼看世界感到落后的压力;二是人民生活贫
困的压力;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四是整个世界经
济市场化、全球化的趋势。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社会主义和国际
形势的重新认识。
1992 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
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此后,中国开启大刀阔斧的改革,逐
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改革开放的探索中,中国
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逐渐成熟。中国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
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
终实现共同富裕。但这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不
是一个静态的、一成不变的模式,中国由此跳出了思想和理论
教条,实事求是地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 30 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总
量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已经由1978 年的第10 位上升到2010
年的第2位,占世界经济的总量也由1978 年的 1.8% 上升到
2012 年的 12%左右。但是,作为一个人口多、人均资源匮乏、
环境压力大、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一些发展过程中不可
避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集中凸显出来,其中发展方式粗放,生
态环境恶化,居民之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三个问题最为
突出。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不仅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
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且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深刻改革,
续写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奇迹,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日益成熟、特征日渐
显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非常丰富。从横向来看,它是各领域全面
进步的小康;从纵向来看,它意味着中国要具备全面协调可持
续的发展能力,能够在全面小康的基础上乘势而起,加快奔向
现代化。这是全面小康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在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阶段,中国不能只满足于经济的增长,而要转变发展方
式,在领域转型升级,打造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
展的新内核。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确立了“五位一体”的总体
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现代化的根本在于不断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这离不开改革。因此,中国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
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和以往摸着石头过河不同,新时代
的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转向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现代
化治理体系,必须紧紧依靠法治,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
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因此,中国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的总目标,对科学立法、公正执法、严格司法、全民守法等工
作作出全面部署,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
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中
国现代化道路有了更坚实的法治保障。中国要实现艰巨繁重的
现代化任务,离不开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各团体密切配
合,通力合作,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健全领导制度体系,
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武装力
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组织、社会组织等制
度,确保党在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同时,中国共产党坚
持全面从严治党,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
提高能力,根本扭转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取得并巩固了反腐
摘要:
展开>>
收起<<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与经验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回首新中国成立73年来历史,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在这一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历史的新纪元,也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探索。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了中国的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但当时是要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发展生产力,等基本具备了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生产力后,再采取和平方式的社会主义革命,消灭生...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