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党课讲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VIP专免
2023-12-09
999+
22.23KB
11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主 题 党 课 讲 稿 : 以 中 国 式 现 代 化 全 面 推 进 中 华 民 族 伟 大
复 兴 ( 仅 供 学 习 )
一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也是当今社会进步和发
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对于现代化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存在不同
的观点。其中,第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是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
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
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第二种观点认为现代化是工业化的同
义语,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第三种观点认为现代化是
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统称。第四种观点认为现代化
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是代表当今历史时
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
以上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现代化的特征和
性质。因此,可以说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体现在社会发展进
程中的方方面面和各个层次上。现代化的核心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
科技发展和市场机制,同时也涉及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社会福利等
方面。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一个更加富裕、平等、公正、自由的社会,
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总之,现代化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
概念,它不仅涉及经济、科技、政治等领域的发展,也涉及人类社会
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因此,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全面
考虑各种因素,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1960 年,各国学者在日本箱根召开会议,专门讨论现代化的标
准问题,形成了著名的"箱根共识",提出了有关现代化标准的八项指
标:人口较高地向城市集中,整个社会日益以都市为中心组织起来;
非生物能源高度利用,商品广泛流通,服务性行业发达;社会成员在
广泛空间范围内相互作用,社会成员普遍参与经济和政治事务;村社
和世袭社会群体普遍解体,个人社会流动性增大,个人的社会表现范
围更加多样化;伴随个人非宗教地并日益科学地应付环境,普及读写
能力;具有渗透性的大众传播网形成;政府、企业、工业等大规模社
会设施的拥有,这些设施的组织日益科层化;各庞大人口集团逐渐统
一在 单一 的控制(国 家)之下,各国之间相互作用(国际 关系 )日
益
加强。
20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阿历克斯 · 英格尔斯
根 据他对一些现代化国家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一套关于现代化标准
的定 量指标。这些指标包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 GNP)3000 美
元以上; 农业产值占 GNP 比重12%-15%以下;服务业产业占 GNP
比重45%以 上;非农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70%以上;识字人口的
比重80%以上; 适龄年龄组中大学生比重10%-15%以上;每名医生
服务的人数 1000 人以下;平均预期寿命70 岁以上;城市人口占
总人口比重50%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 1%以下。
那么,怎样实现现代化?这涉及现代化的道路问题。最初的现代
化道路是资本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相伴而生。英国是典型的例子,
其工业革命从纺织领域兴起,但英国的资本主义却从农业领域兴起。
在16 世纪初期,英国的羊毛贸易和圈地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同时也造成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引发大量流民和治安问题。
在欧洲现代化的进程中,环境污染、资源掠夺和破坏等问题也引
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两极分化和阶级斗争。这些矛盾通过殖民掠
夺、奴隶贸易、商品倾销、资本输出或移民、军事侵略等途径传递给
欧洲以外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这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
开始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但受到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压制,因此必
须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在这样的国际关系格局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道路应运而生。最早体现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以工业化
概念替代现代化概念,从重工业开始实行高收入,主要依靠本国农民
积累资金,这种模式建立在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这两种
公有制以及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的基础之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
们沿袭苏联模式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然而,苏联模式起源于
战争与革命的历史条件,但社会主义力量成长壮大后推动了时代主题
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变,可是许多国家并未及时、彻底地
完成转变,不仅未能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端,反而使其固定化甚至僵化。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际,毛泽东同志较早意识到了苏联
模式的弊端。1956 年4 月,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了《论十大
关 系》。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同志指出了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
如片 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在生产者、生产单位和国
家这三
者利益方面,苏联模式过度剥削农民,影响了生产积极性;在中央和
地方的关系上,权力过度集中在中央,抑制了地方的生产积极性和主
动性。
1957
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
题》的著作,提出无论学习苏联还是西方,都要符合国情。 1964
、1965
年之交,我们党逐步形成了分两步走、到20 世纪末基本实现农业、
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使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发
展战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重新谋划中
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1979 年3 月 21 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英中
文 化协会会长马尔科姆 · 麦克唐纳时指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
纪末 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
法,叫 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同年 12 月 6 日,他在会见日本
首相大平 正芳时又对“中国式的现代化"进行阐释,即到20
世纪末
达到“小康之 家"。"小康"在邓小平同志的心目中就是,人民的吃穿
用问题解决了, 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住房问题解决了;就业问题解决
了,城镇基本上 没有待业劳动者了;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
往大城市跑的情况 已经改变;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
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 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
犯罪行为大大减少。 这便是一个人民生活比较殷实、经济社会全面
发展共同进步的中国式
现代化的雏形。新旧世纪之交,中国人民的生活从整体上达到小康。
2002 年党的十六大根据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新要
求,制定了新世纪头 20 年的奋斗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鉴于国
摘要:
展开>>
收起<<
主题党课讲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仅供学习)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也是当今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对于现代化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存在不同的观点。其中,第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是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第二种观点认为现代化是工业化的同义语,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第三种观点认为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统称。第四种观点认为现代化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是代表当今历史时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以上观点都...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